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 春林

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读明朝那些事儿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朝,除了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最多的还是对外敌的入侵的抵抗和打击。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1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下此书的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历史故事,当时掀起了一股明朝热。作者本名石悦,他花了3年时间在论坛上连载完这本书,边写作边将其集结成书出版发行,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第五卷《帝国飘摇》是续第四卷《粉饰太平》中皇帝潜心于道行,首辅严嵩致力于专权和贪墨导致财政匮乏空虚,大明身处于危机之中。于是开始了内争和外战,首先交代了徐阶通过明争暗斗成功铲除了严嵩,而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陆续开创大明中兴之世,并拯治吏治腐败,实行财税改革,推行万历新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局面,可他们最终的结局终是悲惨。他们虽勾心斗角,心狠手辣,但大多都是为朝廷尽心尽力。

  外战即是援朝抗日战争。外战同样精彩,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名将们一一登场。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在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充满活力和朝气,让那一个个名字不再是刻板的字符,而是活生生的真人,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觉得佩服至极,读了一星期就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

  在朝廷上的明争暗斗,无论忠臣还是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勾心斗角,一步错步步错。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有的只有利益。但在重头boss——皇帝的圣旨人人都如蚂蚁: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幸好我活在21世纪中,不用过得如此提心吊胆,步步为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2

  明朝作为一个极其繁荣的朝代,避免不了出现明君、忠臣。而这些人最终也名留青史。

  在明朝,我所佩服的一代明君当属朱棣,他于战火中出生,最终也是军营中去世,他的一生,跌启起伏,令人不禁不得叹服他的经历。

  首先,先说说他皇位的由来,他的皇位本不是他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从他侄子(朱允炆)手中夺来的,说句不好听的,朱棣篡位,由于建文帝时期,朱允炆要削弱藩王势力,朱棣当时也是藩王,他当然不乐意,至于结果,自然是造反,而造反的结果呢?就是他压了皇位,成为明朝君王。朱棣为使地位巩固,他颁布法令,修改史实,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合法的名份,也让这次靖难战争冠以“正义”的名号。他自己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但他不明白真正的史笔是人心,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不管怎样反正得到皇位。

  其次,说说朱棣的功绩,他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平安,南挥军北上,五征蒙古,他的一生,伟事做得不少,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我们所熟知的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朱棣命令的,我们所学的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到西洋“寻宝”。可人们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当初朱棣攻陷都城,皇宫早已成为一片火海,建文帝朱允炆

  不知所踪,对于坐上皇位的朱棣来说,他的侄子是一个大威胁,他一边派胡炎秘密查寻,另一边就是郑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濒临死期之时,胡炎带回消息,让他安了心。

  书中有一句话“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句话所说并不假,好皇帝这是不用再说的,他干了许多皇帝未曾尝试过的事“不是一个好人”指他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谋取自己侄子的皇位,使大量忠臣蒙冤进狱(建文帝时的忠臣)等等。

  纵观他的一生是辉煌的。

  忠臣“于谦”在国家危难时力挽狂澜挽救一个帝国的命运,他两袖清风,敢于直面进谏运筹为握。在也先直逼京城时,他勇担重任,保卫京城,由于“土木堡之变”时王振把二十万精兵全部葬送,此时,京内只有一些二流部队,但他处事不惊,冷静应对,调集可集结的军队,加紧操练,他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军队于最为重要的德胜门,他是文官,可有武将之风,他封锁退路,于敌军中拼杀,只有取胜才有生路。

  于谦的努力终没有白费,他大败,也先保卫了京城,立下奇功,可在此之后,他推掉所有封赏,只接受少保职衔,他为政清廉,不收礼受贿,后被抄家时,执行人竟发现他一个穷光蛋。

  于谦应为当代做官人的模范。

  《明朝那些事儿》进一步解读了明朝,使我更加认识明朝的动荡,感受那历史的壮阔,书中一系列事件和人物都很精彩,令人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3

  如果以前提起明朝,我率先想到的会是朱元璋芒果一般的脸。现在,我却会想到一本书,一本记叙明朝故事的书。

  《明朝那些事儿》书名简单直白,却讲述了漫长而复杂的明朝的故事。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早就期待这本书,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很开心很激动。 我看到的这本书是大结局部分,讲述从天启皇帝后期到明朝灭亡的故事。

  翻开书本第一页,我便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不像我原来读的那些史书,以文言文为主,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籍的认识。作者当年明月将繁琐的古文变为诙谐、幽默的现代汉语。他将努尔哈赤的死说成“笑了”,“含笑九泉”,他将激烈的战役描述得十分轻松,却又非常严谨,他将阉党的判刑写成抽奖名单…… 在这本书中,有想法、有作为的崇祯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影响。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这是作者在书中写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崇祯作为亡国之君,并没有被否定,被后人质疑。

  相反地,在我看来,崇祯能够治理前人给他留下的烂摊子这么多年,实属不易。我至今仍记得书中所写的崇祯帝刚继位时的那份隐忍。他先迷惑了老奸巨滑的魏忠贤,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听话的”皇帝,使魏忠贤放松警惕,待时机成熟,便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清剿运动,包括魏忠贤在内的众多阉党人物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惊的不知所措,纷纷被斩落马下。 明朝最强大、最邪恶的势力就此倒台,阉党之乱终于落下帷幕。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崇祯拍手叫绝。

  虽然当他站在权力顶峰时只看到一片废墟,但他却在这片废墟中坚强地盖起一座宫殿。而对于为祸多年的阉党,纵使它曾骄横一时,纵使它曾不可一世,但仍被这“迟来的正义”打败了,被冷静、睿智、聪明绝顶的崇祯帝打败了。 崇祯帝是幸运的,他有幸当上了皇帝,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在他上任时,朝廷内外早已四分五裂,又进入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最终崇祯帝无力回天,在无奈中自缢而死。

  书中的内容已接近尾声,我却由这本书引发联想:人生正如一个个更迭的朝代,看似漫长,实则短暂。我们也总是在一次次遭遇苦难之后进步成长。要相信,在经历一次次风雨之后,必将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明朝的故事已经落幕,我的故事刚刚开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4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书感觉是个明史老师的讲稿,其风格和---差不多,敢讲,也 还 风趣,整一个京油子的味道。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当年明月笑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词来总结也是不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就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5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朱元璋为了活命到了皇觉寺当和尚,但好景不长。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他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起义,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之后,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天下只有张士诚、陈友谅可与之匹敌,终于,决战在鄱阳湖上拉开了序幕,他以十万人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临时拼凑的小渔船对战高九米长数百米的“无敌战舰”,不顾众人的反对,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败寇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建国以后,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可见小时候多受些挫折与磨炼是有好处的。我懂了,苦难是成为王者的必经之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观当下,我们既没有劳筋骨、饿体肤,又没有行拂乱所为,比起朱元璋我们不知道幸运了多少万倍,那我们何不尝试把心志放在学习上苦,然后曾益吾所不能呢?

  乱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门,寒门多苦难,苦难炼人心,人心但炼成,必纵横于天下之间,无所匹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

1.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2.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优秀范文

3.读后感范文怎么写

4.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感1000字左右

5.有关《柳林风声》精选5篇读后感900字

6.2020《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7.有关《柳林风声》精选5篇读后感900字

8.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读友吧

9.《明朝那些事儿》读书读后感-读友吧

10.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

2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