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1500字

| 芷晴

电影《八佰》观后感1500字

《八佰》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八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八佰》观后感1500字

电影《八佰》观后感1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数度热泪盈眶,脑中时不时想起罗辑思维第 142 期节目题眼的那句话:

八年抗战就像一把铁锤,为中华民族打造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底座。

据说《八佰》的创作过程耗时十年,不知道主创人员是否听过这期节目,但在我看来,整部耗资逾十亿的影片,不过是在诠释这一句话而已。

在抗日战争之前几十年发生的甲午战争,日军进入中国东北之时,还有地方上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寻常的改朝换代,更替一下统治者的身份而已。

彼时的底层民众,只是把国家视为皇帝一家一姓之私产,毫无民族国家的概念。

而这种局面,到抗战时期才开始真正有所改观。

淞沪会战的双方,一边是经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已数十载的日本,另一边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受尽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中国,胜败之数,显而易见。

自九一八、卢沟桥乃至淞沪会战,为什么中国军队屡战屡败,坐拥四万万国民的华夏大国,面对日本这样的蕞尔小邦却毫无还手之力?

究其因,无非是当时的中国尚无法将国内的力量和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古人类学界有个共识,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从所有的智慧种族中脱颖而出,一路灭绝其他原始人类和诸多大型哺乳动物,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就是由于基因突变的原因,导致他们具备了想象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比如神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

《人类简史》把这类概念称为主体间 (intersubjective),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叫“想象共同体”。

是的,神、宗教、货币、公司、民族和国家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其实都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经由我们共同想象出来的概念。

但因为有了这些大家彼此认同的虚拟概念,人类才能聚集起很多人的力量,去实现少数个体无法实现的宏大目标。

《八佰》全片的剧情就是在逐渐追寻“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想象共同体的意义的过程。

影片开始时,在湖北保安队溃兵端午和小湖北、东北兵老铁、陕西兵羊拐的角度来看:

我只是普普通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大上海来打仗?

大部队全都跑球了,凭啥我们就该戳在这?

苏州河那边就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租界,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守在河这边等死……

至于河对岸租借里的同胞们,起初只是庆幸能在英法等欧美强国的庇护下得享太平,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则丝毫无感。

然而随着惨烈战事的不断进展,一切都在慢慢发生变化。

河此岸的战士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所以前赴后继,锐身赴难,死不旋踵;河彼岸的市民们也因看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而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所以有妓女为将士捐款,有女童军冒死渡河送国旗,有道上小混混为接通电话线付出生命的代价……

外国女记者问谢晋元团长:你们做这种无谓的坚守,意义何在?

谢团长和麾下四百余将士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湖北、陕西、山东、广东、辽宁各种南腔北调的方言,中国地图、皮影、国旗各种散碎的意象,无不在潜移默化地营造着共同体的印象: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此前处于什么社会阶层,但此时此刻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军人,我们在守护着同一片国土,同一群同胞。

无论何时何地,躬身入局者的实际行动,永远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抗战十余载,正是像杨靖宇、谢晋元、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和许多不知名的抗日英烈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激励了更多的国民,逐步强化起人们心中“中华民族”和“中国”这两个想象共同体的概念。

谢晋元团长最后对小湖北的那句话道出了真谛:

单凭我们这四百人挡不住日本鬼子,要靠我们身后四万万人团结起来才能做到。

涓滴汇流,百川到海,无数国人点滴力量的汇集,才最终推动了历史的飞轮,让我们免于亡国灭种的灾难。

影片结束后播放片尾曲和演职人员名单时,我看着身旁边喝饮料边注视银幕的儿子,他今年十三岁,和影片里的小湖北正处于同样的年纪,但我无法、也不敢想象他身处影片中的战场是何种景象。

一寸山河一寸血,先烈的牺牲和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好好生活,好好守护他们曾经用生命守护过的东西,应该是最能告慰他们的实际行动吧?

电影《八佰》观后感2

妈妈家吃完饭回来,女儿在老公的指挥下,直接将车开到了幸福蓝海,时隔八个月,我们终于再一次坐进熟悉的影院,看一场最近风靡的《八佰》。

不爱战争片,受不了炮火硝烟的嘈杂,非死即生的残忍,血肉模糊的恐怖,之所以愿意前往,一是老公的竭力推荐,二是想好好享受一下疫情过去,挂职结束,一切回归正轨的自在和轻松。

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立无援,与日军奋战4昼夜的悲壮故事。

这是一场真实的战斗,也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幕奇景。一条不宽的苏州河隔开南北两岸,天堂地狱,迥乎不同。南岸是英美租借,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是被日军蹂躏的国土,枪林弹雨,血肉横飞。

特殊的地理位置,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这场战斗变得奇幻、怪诞、很不真实,像拍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主题、不同色调的两部截然不同的影片,经过高手剪辑拼接而成。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毫无悬念的战斗,不仅由于对阵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更因为当时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抗战、国军主战场的节节败退。之所以严令524团区区几百人誓死坚守四行仓库,原本只想用一场近在咫尺的炮火,一幕自杀的惨烈来博取英美大国的同情和干涉。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震惊中外,正是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引起的全世界围观!在只有胶片机和电话的时代,它获得的关注是空前的。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就是个大大的戏台,上演着一场真实的浴血奋战,呼啸的枪弹、淋漓的鲜血、号称“八佰”实则才四百余壮士的英勇顽强。南岸则是视野良好的看台,观众是西方各色人等,还有或生活或逃难到租借里的国人。

我相信其中不少人会这么想:既然注定失败,这样的坚守又有何意义?既然早晚要失守,早一小时晚一小时又有何不同?都是鲜活的生命哪,都是父母的孩子,这样白白送死究竟是为了什么?原谅我也这么想,因为我也只是个看客,隔着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隔着电影屏幕,站在苏州河南岸的人群里。

然而,当我看到一群误打误撞进入死地、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克服人性的怯弱和对死亡的恐惧,勇敢地举枪反击,成为别人眼中英雄的时候;当我看到南岸的国人在这场血战里渐渐红了眼睛、群情激奋,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声援对岸壮士的时候;当我看到曾扬言“三个小时”就结束战斗的日军将领因久攻不下而恼羞成怒的时候;当我看到飞艇上的各国观察员讶异的神情渐渐变得凝重,继而被一种敬意和畏惧所取代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这场战斗的意义:不是用惨烈去博取同情,而是用鲜血去唤醒愚昧初醒的国人,用生命来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电影着力刻画那些普通小人物在这场战斗中的成长和蜕变,老铁、老算盘、端午、小湖北、方记者、赌场马仔、戏班班主、舞女、学生,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缺点,不完美,自私怯懦,贪生怕死,一心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但一场近在咫尺的战斗,让他们从“小我”中挣脱,激起内心深藏的民族“大义”,焕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很自然就想到了另一场叫“抗疫”的战斗,如果不是无数平民英雄的勇敢逆行、为挽救别人生命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又何来我如今自由地坐在影院里,呼吸干净的空气,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感恩英雄,感恩所有壮士的大爱和付出。

电影结束,我们回到五楼的停车场取车。女儿说:站在这里,就有一种想升旗的冲动。起初不解,待扫一眼高高开阔的平台,我瞬间仿若置身于四行仓库的楼顶,看到枪林弹雨中,壮士们用肉身和鲜血浇筑的旗台。我问女儿,你会冲上去护旗么?女儿说:会!声音坚定,毫不迟疑。我想,我也会。这也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一部精彩的国产影片——《八佰》的意义。

电影《八佰》观后感3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在观影过程中我几度落泪。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也向八佰英魂致敬。谨以此文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军人。

以往的战争电影,特别是以抗战为背景的战争片,几乎以八路军为主,日本军队在影视剧里总是表现的又白痴、又无能,比如前些年的手撕鬼子,手榴弹扔天上炸飞机的无脑剧情,那些影视剧没有起到一丝一毫的爱国教育目的,反而把中国观众当傻子,一方面侮辱历史、一方面侮辱观众智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军队也不是弱鸡,否则也不会抗日战争打14年,也不会几千万同胞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电影《八佰》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从电影剧情来看是很简单的,讲述了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四百余名官兵死守闸北四行仓库的战事。这不仅仅是一场防守战役,更是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布鲁塞尔和谈争取机会。弱国无外交,正面战场屡次溃败,这份压力让谢团长心情沉重。

战争片的第一要义就是尊重历史,在抗战中我们今天应该铭记的是中国军人,而不是具体哪个部队番号。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矮化敌人、不会粉饰太平,更不会宣扬战争,它是让和平年代的人们铭记历史的真实和英雄的壮举。蒋介石在正面战场上虽然是经常吃败仗,但是我们也得记住老蒋发挥的一定作用,毕竟没有正面战场,哪来的敌后战场。我们今天应该辩证的看待当时的历史,毕竟接受日本投降的是国民政府,那个年代为国奋战的军人都是中国人,不论他们是什么信仰,分属什么阵营和党派,他们都为危难的中华民族贡献热血。

影片的高潮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守护“青天白日旗”,二是结尾带队撤离。一个是为国守旗,一个是保存有生力量。回眸历史,几百人的防守战役比比皆是,国人们知道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知道诺曼底登陆战。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中国军人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军侵略的步伐,为欧洲战争的反攻与决胜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如果不是中国广袤的国土,日军就能占据亚太战场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欧美经济制裁让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后继无力,兵行险招发动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二战可以说是助推了轴心国走向灭亡的速度。

历史说一会儿,我们谈回电影,这部电影更加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早些年特别是再老一点的战争片,我方总是英勇无敌、足智多谋,敌人总是傻瓜白痴,打仗就像砍瓜切菜那样。可是历史不容开玩笑,日军没那么弱小,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相反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近一两年的战争片,开始重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我感觉这是尊重历史事实的表现,换位思考,一百多万国民党正规军都打得连连溃败,只能说明战争的残酷啊。国军的溃败,失败的黑锅背不到国军军官和士兵身上,究其根源在蒋介石。一是老蒋天生疑心病严重,用人疑惑不明。二是老蒋最喜欢遥控指挥,让手下的将军们无所适从,经常被忽悠。三是老蒋总寄希望于欧美列强,与强盗谈生存岂不可笑。可以否定一两个人,但不能否认国民党的军队,毕竟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英雄是我们对那个时代英勇无畏军人的赞美。片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形象,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男一号、男二号,毕竟他不是主打剧情,因为剧情就是取材于历史,没什么发挥余地。里面有几个士兵,姜武饰演的士兵是个老兵游子,老算盘是军队里管理账目的文官,参加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还有一部分新兵蛋子,是来自湖南的。历史总会记住英雄,因为英雄就来自于人民群众。没有谁不怕死,影片也描述了真实的人性,那些提枪上战场的普通士兵,并没有多么伟大的信仰,他们参军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是提枪杀敌报仇,有的是为了吃军饷有口饭,还有一些地方保卫部队的,他们本来没有扛着枪打日军的职责,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也参与战斗了。片中有个镜头,桥一边是仓库,另一边是租界区。租界区的老百姓捐款、捐物支援仓库的壮士,还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桥去支援守军,更有一个英勇无畏的女学生给守军送旗帜。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

《八佰》在中国守军冲上租界的桥就戛然而止了。之后谢晋元团长率部进入英租界,被英军缴械,进“孤军营”隔离近四年。1941年4月,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被叛徒刺杀身亡。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英租界,将尚存的将士送去南洋甚至新几内亚做苦工。

一座桥象征着生和死,但桥两边都是中国人,有妇孺老人,也有青壮年。我这里谈一个电影干货,就是看似和电影主线无关的戏班子,他们在唱戏,那戏中国人都知道就是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电影里也说关二爷是兄弟情义,而赵子龙是家国情怀。真实战场上,几乎没有人能一以敌百,现代战争中到处的飞弹手雷,赵子龙不太可能出现在现代战争。但影片通过电影里套一个长坂坡赵子龙单枪匹马面对千军万马的镜头,就是对,谢晋元团长和所属部队士兵的最高赞扬,赞扬他们就是镇守着一座和平的大桥,他们用血肉身躯筑起了钢铁长城。

今天这篇文字严格意义上不是影评,由于电影还在上映期,我也不会讲述电影内容。我写这些内容,仅仅是为了写下这些文字而已。今天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贸易摩擦升级为争端,新冠疫情带来世界经济的大刹车,饱受难民问题困扰的欧洲国家再造雪灾,黑帮盛行的南美乱成一团。世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差不多100年前,也有大流感,有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今年被美国刺杀的伊朗将军。也许今天,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不太可能,但是我们所幸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局部战争和冲突冷战结束后愈演愈烈,但我始终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一往无前,不论什么样的灾难和困难,都不会打垮中国人民,我们只会愈战愈强。

3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