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2021

| 柳琪

观看了这部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记录下中国人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的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影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一

观看了《千顷澄碧的时代》这是一部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记录下中国人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的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影片。

《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兰考县脱贫攻坚战为原型,讲述了青年挂职干部芦靖生被派到兰考扶贫,与兰考县委副书记范中州、兰考四方乡党委书记韩素云等为代表的兰考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和群众一同奋战,让兰考县实现了脱贫。在坚守、成长和理解中触动着每一个深耕一线扶贫者的心,正是那股拼劲儿和韧劲儿,让奔腾五千年的黄河在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腾空而起,绘就出今日兰考蓬勃发展的瑰丽画卷。影片展现了一个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新兰考,以及新时代兰考干部忠诚、奉献、担当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群像,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小康画卷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他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务实精神,在平时的动作中少做一些花架子工作,而应该时时刻刻为学生着相,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张口就批评,而是要问清楚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要反复讲,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循循善诱。当学生经常迟到时,不应该惩罚,而是要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当学生犯错误时,不应该厉声斥责,应该想方设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总之,当你心中有“爱”时,全心为学生时,一切都不成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绿我涓滴”,如果我们所有教师都如兰考的扶贫干部一般“会它千顷澄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二

更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需精准把握重点任务和发力方向,以更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务求实效。

要高质量完成剩余脱贫任务,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尤其是对地处深度贫困地区,且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县和行政村,要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挂牌督战;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

要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有效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范围,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还要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等的力度,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更好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

要高质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脱贫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和硬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实践中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流动双向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有力有效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其不但能成功脱贫、避免返贫,而且能走上持续致富的康庄大道。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三

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难言圆满;没有贫困群众的自强不息,脱贫攻坚战就会失去至关重要的内生动力。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无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近日,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扶贫中基层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的心态,成为一些扶贫对象“扶不起还理直气壮”的缘由。文章列举的虽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正像这位县委书记所说的,这些问题让扶贫干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提醒我们,对那些丧失脱贫致富信心和动力的贫困群众,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也应及时填充精神志气上的洼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闽东地区时,就提出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理念,鼓舞起当地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的发展合力。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有些人则相反,有如车行坡上,不加加油、鼓鼓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无法激发出来。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励志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也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深深认同。扶贫开发不应只简单盯着干部压担子、定考核,也应鼓励干部们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好政策离不开好宣传,正像那位“吐槽”的县委书记所提出的,扶贫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好习惯也需要好榜样,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比如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的工作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设计,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应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群众积极性和干部积极性都应充分调动挖掘,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四

“出水才见两腿泥”。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诠释了真正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去开展。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扶贫干部都能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真抓实干的去执行扶贫工作,但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对扶贫工作敷衍塞责,开展扶贫工作只重其表,应付了事,甚至对扶贫这项任务存在抵触、抗拒心理,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领头雁”,扶贫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好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摆脱“应付式”的思想。有些干部把扶贫工作完全当成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差事,做工作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般。

其次要摆脱抵触的心态。有的干部不愿吃苦,担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没有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成“一家人”,对待贫困户不伤心,不用心,不尽心,因此对待扶贫工作也就不想干,不愿意干,不去干。

再次要摒除以权谋私的错误心理。有些扶贫干部觉得自己为了扶贫工作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四处奔走,受苦又受累,应当给一些“辛苦费”,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将扶贫资金挪为己用,完全当成了“自留地”。腐败的现象也就随之滋生。

最后要改正急于求成的错误态度。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急于求成果,出成绩,盲目跟风,没有深入研讨本地资源,贫困情况就乱开方,瞎吃药。不但不能为脱贫增添助力,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给贫困群众帮倒忙,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扶贫工作是关系万千民众的大事,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五

《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兰考县脱贫攻坚战为原型,讲述了青年挂职干部芦靖生被派到兰考扶贫,与兰考县委副书记范中州、兰考四方乡党委书记韩素云等为代表的兰考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和群众一同奋战,让兰考县实现了脱贫。在坚守、成长和理解中触动着每一个深耕一线扶贫者的心,正是那股拼劲儿和韧劲儿,让奔腾五千年的黄河在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腾空而起,绘就出今日兰考蓬勃发展的瑰丽画卷。影片展现了一个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新兰考,以及新时代兰考干部忠诚、奉献、担当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群像,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小康画卷。 “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影片中的人物,以平实、感人的话语,可以看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心酸、付出与坚持。这当中既有脱贫路上几代人的精神传承、相互扶持,也有新时代女性扎根一线、敢为人先的巾帼力量,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与希望。放眼全球,贫穷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兰考经验”,为全国、为世界树立了典范。 影片中的‘芦靖生’,让我们看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千上万个‘第一书记’,从中让我想到了西北空管局落实《关于做好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等上级有关精神,从2017年自今已连续选派2名西北空管局干部赴西北民航“两联一包”帮扶重点村—--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金寨镇张河村挂职任驻村干部,他们舍弃在西安的舒适环境,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先后带着“增强扶贫点造血功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使命”驻村后,对村基础设施情况全面摸底,深入走访调研,对村民活动室环境进行了整治、新建了应急通讯网络,有效解决了村中手机无信号问题,特别是在党建、教育、医疗方面成效显著。西北空管局将按照制定的扶贫计划尽最大的努力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扶贫工作。西北空管局一名驻村干部说:“我还要继续努力,要继续帮大家的腰包再鼓一些,脸上的笑容再多一些。”体现出驻村干部的决心、奉献和担当精神。

影片结尾的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铿锵有力,从兰考出发,放眼河山,千顷澄碧。娟娟细流,足以汇成江河,众人合力,定能聚起磅礴力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无数个扶贫干部不辱使命,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敬业精神,迎难而上,以担当无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泪水和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大地上昼夜兼程,砥砺前行,让我们向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致敬!

7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