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

| 阿祖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那么你知道《傅雷家书》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希望你喜欢。

#793569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1

读完了《傅雷家书》,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傅雷夫妇与远在海外的长子傅聪进行了很多的书信来往,一起探讨人生,艺术,生活和处事技巧等等,清楚地显示了傅家的家教家风,所有的前提是'先做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为主,知识教育其次。

其实这部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在这些书信中,傅雷夫妇无时不刻在为傅聪担心和操心。他们说:“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这些批发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复),而是操心。”通过读书信中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各种千叮嘱万嘱咐,让我想起自己父母对自己也是一样的,原来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开始我是不理解我父母的,不明白自己就正常上班下班,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通过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担心和紧张,对傅聪回信的万般期待甚至渴求,收不到回信时候的着急和失落甚至魂梦不安,我明白了父母心里对孩子真的是无时不刻的牵挂。

书信中对艺术的交谈也很多,深刻感悟到他们对艺术的狂爱和沉迷,他们热爱艺术,热爱遐想。他们都有不太看重物质生活,不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看到他们对音乐艺术那么细致专业的讨论,看到他们是那么享受艺术,也点燃了我对艺术兴趣的火花。我开始向往他们艺术世界的种种,想听懂钢琴的每一个音律,感受钢琴艺术家的每一个感受,享受音乐的美。我瞬间明白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有不断在看书,补给精神粮食,但是从来没有开启过艺术的大门,从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教育,我也被教育了。傅雷夫妇多次强调要傅聪注重理财,不看重物质,但是也不至于被物质束缚住,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更好的享受人生。在书信中,傅雷夫妇以各种方式向傅聪灌输淡泊名利,不爱慕虚荣的思想,傅聪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方向成长。傅雷夫妇对名利权势的淡然触动了我,我之前想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在傅雷夫妇的家书中我体会到了,正是源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偏爱,对艺术的热爱,这些爱是物质世界体会不到的,它会让你的精神更富足,更加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厌恶物质,他们不想受物质之累,所以会很好的理财,妥善安排,不受物质的奴役。

这本书是至今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不论是从亲情方面,人生的观念,还是艺术世界等, 都冲刷了我的认知。感恩遇到《傅雷家书》。

#793566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2

傅雷育有两子,次子傅敏献身教育,是我国特级英语教师;长子傅聪投身艺术,是国际著名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收录的是1954至1966年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186封家书,在这期间,傅聪先是离家赴波兰参加国际比赛,后在波兰和英国学习深造。在这些洋洋洒洒的书信中,傅雷与儿子话家常、谈理想、论艺术、讲做人,是对儿子的教育和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傅雷本人纯洁、质朴、刚正、律己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一名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金庸先生曾说过,“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个评价可谓中肯贴切。

傅雷疼爱儿子,并且毫不吝啬地表达他的爱

跟所有父母一样,傅雷夫妇对孩子的爱深沉浓厚。“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时时刻刻关心着傅聪的冷暖安危、喜怒哀乐,常常因为得不到孩子的消息而牵肠挂肚。他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三天之后,又写信说,“等了多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你忙,我们自然想象得到,也自然原谅你写信写得迟。只担心一件事,怕你吃东西不正常,不努力,营养不够。希望你为了我们,‘努力加餐饭’!”对于儿子的爱,傅雷表达的直白而热烈,“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热烈,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真切的慈爱和深情。

傅雷把儿子当作地位平等的朋友,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傅雷对儿子关心教育,但并不像旧家长那样,高高在上的教训指责,而是把儿子当成朋友,平等对话,用心交流,将教育蕴于沟通交流之中。傅聪在波兰留学期间,曾回国一段时间,与父亲推心置腹、彻夜长谈。傅雷在信中写到这段日子时十分感慨,“你那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我高兴的是我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傅雷在儿子小的时候,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常为了傅聪不认真练琴严厉责罚。反思起这些事情,傅雷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昨晚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跟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教育儿子加强人格修养,注重精神修炼

傅雷谈到教育,第一条基本观念就是“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和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在他看来,“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在给傅聪的信中,他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性,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过大贡献”。“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这也正是傅雷本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在儿子紧张准备比赛时,他并没有给儿子增加精神压力、劝儿子加紧训练。相反,他却要儿子做一番思想准备。“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怎么才能放松呢?他说,“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在儿子傅聪遭遇挫折与孤独,向父母倾诉后,傅雷写信宽慰道:“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同时,傅雷告诉儿子怎样才能战胜挫折,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傅雷心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教育儿子时刻不忘祖国

傅雷苦心孤诣地培养儿子,希望儿子在艺术上有所造诣,既是为了让儿子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更是为了让儿子能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儿子少年成名,傅雷教导他,“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在儿子演出取得成功时,傅雷的喜悦,在于“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他要儿子平日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尽量地把国外的思潮告诉他。因为他要帮助国内那些“苦于没有材料”的学子,他对傅聪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即使傅雷被打成右派,与儿子通信联络中断了十个月,傅雷没有怨恨不满,在恢复通信后,傅雷写道:“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傅雷的家书始终将爱国情操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艺术造诣和骨肉亲情。他多次提到“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心心念念的是“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候,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傅雷心底无暇,刚正不阿,用生命捍卫尊严和正义

傅雷就是这样一名精研学问、追求卓越的学者,一个纯真质朴、光明磊落的君子,他给傅聪的信中写到,“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傅雷为人性格刚直,对学问和艺术追求完美、几近苛责,指出别人错误时往往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因此显得特立独行,不合世俗。杨绛评论他说,“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因此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不幸的是,这样一个醉心学问、没有心计、与世无争的学者,却被红卫兵抄了家,夫妻两人被批斗四夜三天,受尽殴打和凌辱。1966年9月2日的夜里,他和妻子写下一份遗书,选择了以死明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傅雷家书》的开篇,印出了这份遗书。毛笔写就的三页纸,字迹工整、遒劲有力,就像他的为人,严谨、单纯、自律,遗书最后,签名下方,还端端正正的盖上了他的印章,就像完成一部翻译文稿一样,从容优雅,一丝不苟。遗书是写给妻兄的,没有任何不满或怨怼,只是很平静地交代后事:留下55.25元现款支付九月份房租;亲戚寄存在家的物件被抄后应付的赔偿;留下现钞53.30元,作为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六百元存单留给保姆,作为她过渡时期生活费,因为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不愿她无故受累……

2013年,傅雷夫妇的骨灰合葬于上海浦东的一处陵园,儿子傅聪和傅敏请人在墓碑上刻下了这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的原话,傅雷还说过:“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瑕、清新,而且还指爱。”

傅雷写给儿子的信,抬头都亲昵地写着“孩子”,或者“亲爱的孩子”,让人感到被关怀的温暖,被激励的力量。读着家书的字字句句,我脑子里浮现出无印良品的歌曲《就叫我孩子》。“只有你会叫我孩子,用你深情的方式,这样的称呼,只能你知我知,可以尽情感觉,不必费心解释……”,“就叫我孩子,孩子真心何必太多言词,这是我最想要的名字,只有你懂我,赤子的心,从未消失……”

#793567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3

《傅雷家书》?一定是傅雷写的信吧。那这些信是写给哪个家人呢?他会在信上写些什么呢?……我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翻开书来寻找答案。

阅读《傅雷家书》后,我从书本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而傅雷夫妇写这些信的目的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为人父母的自己对儿女的关怀。书信从1954年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开始直到1966年6月份傅雷夫妇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后才结束。十二年间,傅雷夫妇总共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写了一百多封信,他们用实际行动向现代人们展现了该如何去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者傅雷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他的教育方式不同于现代式家长,他对儿子的疼爱是理性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孩子,理解孩子。可有的家长因为对孩子过分的宠爱,甚至形成溺爱,往往会导致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而到最后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正确爱孩子,而不形成溺爱呢?《傅雷家书》为你解答。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要擅自替孩子做决定。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尊重他人这件小事都做不好,那只能证明他的人生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年少轻狂的孩子总会犯错,这时就需要一位指路人为他们指引光明,照亮黑暗。父母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每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一定是第一个不顾一切去帮你解决难题的那个人。别再说父母不关心你了,他们只是在用你不知道的方式默默保护着你罢了。最后,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成长的旅途一定是艰难的,所以孩子也一定想过放弃,但只要你适当的给予他们鼓励,他们便有了强大的动力。它就好像一场游戏,敌人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朝你走来,只有不断把武器扔向敌人,消灭他们,才有机会通过关卡。

小时候,我们总是在父母宽厚的羽翼下成长,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小时候,孩子也会长大,父母也会变老,这都是人世间不可改变的定律。如果你不能从柔弱的小苗成长为苍天大树,那你迟早会被狂风暴雨吹倒,从此自生自灭,就算是父母有心帮你,那也只能是有气无力。可你忍心看到年迈的父母为你操碎了心,到老也还要为你收拾烂摊子,不能安享晚年吗?如果不忍心,那么请做好一棵强壮的大树,保护好枝条稀疏的老树吧。

小苗,请茁壮成长,保护一直为你遮风挡雨的老树吧。

#793343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4

“感情人人都有,问题是怎么组织它,把它做成成形的东西。”不论是在音乐上还是生活上,要是拥有细腻的情感,还能运用理性、运用思考来看待情感才能从中学到经验,得到真正的进步。

一、音乐是不能少了理性思考的

傅雷先生教导儿子,“弹琴时要常停下来想想,想曲子的意境,由意境推敲出弹法,想明白曲子结构等,不然每次弹都像即兴,找不到最好感觉。”

我觉得这是十分有道理的。音乐虽常是充满感性的、情感丰富的,但正如傅雷所说,“若不将情感转化为演奏法,弹的时候一定会糊涂”。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演奏,这样就算一次弹好了,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说要将感情化为技巧。

二、理智用事

(音乐需用理性,生活亦如此。)

傅雷在给儿子写的信中常有为儿子分析、总结的内容。在儿子迷茫、焦躁时,傅雷不仅会给予安慰,更重要的是为他的迷惑作分析,在理性思考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傅聪有了焦虑情绪时,傅雷总是提到“冷静分析”。傅雷是十分冷静、理智的。对“感情重、理智弱、意志尤其弱”的儿子帮助非常大。一个人要决定做一件事时,必先考虑周详。

傅聪要(从波兰)转往苏联学习,傅雷为他做了一个“理智天平”,让儿子学会对比“老路”和“新路”,并试着跳出感性认识,要“用‘民主表决’的方法”来决定新路怎么走。这样用对比的方法,就是不用一股热血或一时兴起去冒险,经过理性思考,才更妥当。

(学用马列主义的理性)

傅雷教育儿子时,常有马列主义思想贯彻其中。傅聪因多次演出心情悒郁,又生活忙乱,想理出些头绪。这种忙乱的感觉是很常见的,越忙乱,越应条理清晰。傅雷教导道,要常看《实践论》、《矛盾论》,学习马列主义及辩证法来加强理性和分析能力。针对儿子的问题,傅雷立刻用“马列主义思想”对它作了归纳:已解决的事仍心烦,找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对于学习、新开始的生活应作周密计划,对于前一段的学习,应作总结;朋友方面,千万不能任凭感觉信任人,要在理性分析、认清他了,才考虑吐露心腹。

傅聪在感情方面较重,但傅雷不论是在音乐还是生活方面都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好的或坏的感情都应理智分析、思考,把“浮着的情感”转换为条理清晰的内容,“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化入自己的心灵”,学习到更多。

#793568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1500字5

母爱很伟大,的确,怀胎十月,悉心照料,是世间绝无仅有而一心一意为你好的爱意;父爱很渺小,不如母爱般显而易见,却悄无声息,一点一滴渗入你的生活里。《傅雷家书》更多的是父亲傅雷对两位儿子润物无声的爱。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封家书提到傅聪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一是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在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其实这段话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真的很啰嗦,真的会让人极其不耐烦。因为反反复复都是这几件“小事”,父母还要不停地讲,不断地讲,我们自然会感到烦闷和无可奈何。

无论从衣着,习惯,还是礼貌礼仪方面,在我们看来,这真的是普通不过的“小事”但父亲傅雷却观察得格外仔细,儿子傅聪的每个动作,每个习惯,每个表情总记得那么一清二楚,是父爱啊!若不是这一悄无声息的父爱,又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解释傅雷对傅聪一句句深情而富有内涵的叮咛呢?

读过杨绛女士关于傅雷的文章,我们会知道,傅雷对儿时的傅聪无比严厉,极其严格。这样一个原生家庭中,傅聪真的很惨。在父亲傅雷的严厉教育下,傅聪刻苦练习钢琴,一日复一日的练习。不难发现,当傅聪长大,出国深造之时,傅雷对长大后的傅聪与儿时的傅聪的态度,语气有着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傅雷其实是想为傅聪的未来铺下一条更顺畅的路,当傅雷长大了,出国深造以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傅聪走向所谓的成功。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对傅聪的严厉可以说是“毫无父子之情”的,但这也是一种父爱,一种悄无声息的另类的父爱,一种以独具个性的方式使傅聪走向成功的父爱。

我不喜欢这一种父爱,如果把傅雷对待傅聪这一种别致的父爱放到今时今日,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接受这一种“魔鬼式”教育,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需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执己见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傅雷家书》告诉我的,更是父爱无声。在现实生活中,我和父亲相处有些尴尬。几次的大吵大闹,不如我和母亲几乎每两三天“互怼”易和好。回想起来,我竟从不曾说过“我错了”“我不应该”之类的话,但父亲总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气与顽皮。他工作忙,一周几次的加班值班,对我的爱更多的在于一句句“钱还够花吗?”“不够记得跟我说”。我知道,父亲并不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不顾妻子儿女,而是因为除了这个家,还有很多个家需要守护,要为人民服务,为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安宁做更好的保障。父爱真的无声,无声到你难以察觉,却一点一滴渗入心里。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母爱轰轰烈烈,而父爱,悄无声息,却如巍峨高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个人收获五篇

傅雷家书致宋齐读书笔记5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篇8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范文5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00字6篇范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900字

9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