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
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希望大家喜欢!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1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我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一个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纵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在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致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邓稼先对自己工作极端负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张爱萍将军曾经他为“两弹元勋”,我觉得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的挚友杨振宁曾经也饱含深情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邓稼先庆幸“!从这些话又可以看出邓稼先对自己人生无怨无悔,同时可以看出邓稼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1986年5月做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不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吗?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2
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辈们的功勋事迹,记满了历史的一页又一页,祖国建设的光辉成就,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使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那么,什么是爱国呢?让我们想想“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
在北平出身的邓稼先,他13岁那年,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在国民党血腥的统治中,路遥扔,水泱泱的六年流亡,血写童年。祖国遭遇强虏,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从小就在邓稼先单纯的内心埋下了愤发有为,救国报国的种子。
1950年,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他受祖国重托,艰苦创业,完成壮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祖国增荣,为邓稼先庆功,他后又领先突破氢弹技术难关,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使中国氢弹爆炸成功,时间如此之短,使全世界感到震惊,使祖国欣慰。“两弹”元勋,他为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默默奉献,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写好关于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书上报中央。这是什么力量?这是何种情怀!是祖国的召唤,是一个爱国的赤子之心。
我们生活在条件优越的社会里,又是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让我们总结前辈人的经验,一起努力,开创新的世纪,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光耀灿烂,为祖国明天再添一份绿色。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3
题记: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藐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中国式尊严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再北京任教。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而邓稼先却放弃了美国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国防事业。
1958年8月,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送等基础物理的研究。在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的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领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是邓稼先对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邓稼先的生命追求和奋斗目标;这是邓稼先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这是属于中国式的尊严。
半个世纪的友谊
邓稼先与杨振宇从小就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有住隔壁。少年时代的邓稼先和少年时代的杨振宇总是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邓稼先与杨振宇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与杨振宇又都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杨振宁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邓稼先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局的的损失,他顽强的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邓稼被立刻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自1979年以后,杨振宁多次回来访问、讲学,邓稼先总少不了与他叙旧聊天。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无悔的选择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邓稼先为鸡自己所选择的路而说的。
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已走过的道路,他的方向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因为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能这样估计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邓稼先庆幸,我们更应该想邓稼先学习!他将是我终生人生价值的楷模。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4
曾经的黑暗已经过去,光明的未来已清晰可见。中国终于富起来了,强起来了,而站在杠杆另一头翘起中国的人群中,有着邓稼先的身影。
前夜
漆黑的空中万里无云,月光已悄然洒下,好似一匹匹素锦从天空垂挂。床头已染上了几分月色,想起政府交给自己的任务,邓稼先不禁皱紧了眉头,终于唤过自己的妻子,他说自己要转单位了,之后不能常见面,但谁知这一别,却几乎是永远。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邓稼先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
抉择
作为这次任务从头到尾的负责人,你已在无数证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有人说你签字的时候手是沉稳有力的,但也只有你知道,这一笔一划都意味着什么。心中一遍遍的确认,才让你用颤抖的手签下了这庄重的誓言。在你肩上,有多少重担,而在你背后,又有多少的目光。每一次抉择,都几乎是与死神的战斗。
病危
实验已经开始,但核弹却迟迟没有爆炸。你不顾一切地跑了进去,终于找到了核心,并用双手捧起了它,但这也对你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核辐射威力巨大,你也因此染上了癌症,但因为保密的原因,甚至没有告诉自己的妻子。当共同工作的研究人员来时,你还一心想着祖国,你被背着走去了工作室。或许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你写信给自己的挚友,告诉他们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
荣誉
报纸上印满了你的光辉历史,但家人们看到,想到的却不是你获得那样多的荣誉,而是你的生死。他们,猜对了——你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你所深爱的世界。但你也从未离开,你留给世人的,是你的精神,你的信念,你的理想,你的所有默默奉献的坚持,这些都将化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养料。
从计划到实验,从核弹到氢弹,隐姓埋名,苦中作乐,历尽艰辛,为国捐躯,这就是你无悔的生命轨迹。非名非权非钱财,是心是情是理想。
无悔年华六十载,忘却功名为苍生。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你这样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你们心中的火焰,照亮了前方!
我也必将努力奋斗,无悔青春,待羽翼丰满时也做一颗燎原之星,学着你们的样子,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终身!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5
我们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脚踏苍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蹒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迹。
1924年6月25日,伴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着微风中起伏着的刚刚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亲灵感突现,说道:“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
也许是受到书香之家的熏陶,邓稼先从小就对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幼年时代的邓稼先就非常喜欢动脑筋,总是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他自小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形成了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然而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邓稼先目睹列强的欺凌、残破的家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忍迫害,对他们满怀痛恨。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有知识有本领,因此他更加认真读书,在读书期间,邓稼先便积极的参加爱国救亡运动,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也终于明白,一个弱国会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抱着这样的志向,16岁的邓稼先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博览群书,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牛津英文字典,日积月累,他把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
1948年10月,他进入普渡大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稼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勤奋,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0日,刚满26岁的他即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国,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边,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美国还不止一次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腾。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戈壁滩上,这张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们明白,您惊天动地的功绩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
“我们要马上进入事故区,必须要找到这枚弹头!”
“不行!那样太危险了!”
“核辐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进去!”
“邓院长!”
“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走出来后,您说的第一句话是——
“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邓院长,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这事我不去谁去,责任书上的签字人是我啊!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是不能没有它!
但是,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核辐射侵害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工作上更加争分夺秒。拖着病重的身体,学习、研究、试验!
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心系祖国的核事业,病榻之上,他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
这是一代人的足迹,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短篇6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原子弹、导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一次地下核试验,有一个机器出了故障。有人主张把机器拉上来查看,但这样太危险。为了安全,在寒冷的戈壁摊上,他亲自下井,解决问题后,,开庆祝会。他由于休息不好,只喝了一小杯酒,就倒下了。让人量血压,竟然为0。一直抢救了两天两夜,邓稼先醒了,开口第一句话是:“研究报告出来没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邓稼先夫人采访录“我们所追求的是另一种东西”
拒绝采访
1992年在拍摄杨振宁的电视传记片时,为了表现杨振宁与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亲如兄弟的真挚情谊,记者决定采访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
4月初,记者在京几经周折才与刚出差回来的许鹿希通上了电话。十分激动地说明来意和希望采访她的打算,想不到,她非常果断地回答说,她不接受这个采访。担心她挂断电话,记者加紧说明我们上海电视台拍摄科学家传记系列片的初衷和诚意,以及已获得了杨振宁本人的认可等等。记者说了半小时,她始终只反复那句冰冷的回答:“我不懂你为什么要采访我,我又不是搞原子弹的。”如此,记者只好说:“那明天我当面来说明吧!”可能是因为我一味的韧性坚持,最后她终于答应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