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

| 金梅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怎么写?《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是鲁迅先生92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名《旧事重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回忆他儿时所经历的一切,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语言清新,朴实,情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因为它充满着神秘与自由感。这章主要记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自己儿时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儿童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其中,长妈妈又给作者讲了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晚上听到有个美女在叫他的名字,但却被一个老先生识破了机关,及时解救了他,没有被美女蛇吃掉。作者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呢:如果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千万不要答应他。

作者有不得不从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中到“三味书屋”中学习。因为作者上的是私塾,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玩耍。反衬写出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不满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

童年就像一本日记本,如果忘了,也可以翻开来看一看,让大脑保持新鲜的记忆,就好似童年还没有过去。

童年就像一幅画,画上的内容是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回忆与点点滴滴。

童年就像一杯咖啡,尝一尝,有甜甜的味道,也有苦涩的味道。然而,每一个人的童年岁月都不一样,酸甜苦辣,灌满我们的童年生活。

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没有遮遮盖盖,直接地写出了他儿时的快乐生活。《朝花夕拾》这本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有时间就回味童年,也勾起了许多回忆。

这本著作写出了作者对儿时的快乐回忆的感慨与对时间逝去的速度之快而感到遗憾,同时又告诫我们要好好度过我们的快乐童年,不要让原本属于我们的快乐变成遗憾。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2

有的书,值得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一本,《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创作于鲁迅生活最为动荡不安的1926年。当时中国社会外侵内乱,思想激荡交锋,鲁迅也受到了当局的迫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这个时期,在他心情最为迷茫的时候,他只能借回忆旧时的往事,寻一点闲静,觅一丝安慰。

翻开书页,一股墨香扑鼻而来。鲁迅用独特的闲话式的风格,对我叙说着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我静静地听他娓娓道来,眼前浮现出幼年鲁迅在庭院中,在田野间,在书斋里追逐跑闹的身影。

童趣!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我看到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上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突然从草丛间直窜云霄”。这里就是他妙趣横生的游乐园。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斋,他也能在后院爬过围墙,寻到一处令人愉悦的世外桃源:轻折腊梅花,草丛寻蝉蜕,挑枝喂蚂蚁......直到寿镜吾老先生吹胡子瞪眼睛,气急败坏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给喊了回来。

成长!在他十三岁那年,父亲长期患病,终被庸医治死,家境迅速败落,他远赴日本,希望学到先进的西方医学,在那他遇到了正直的藤野先生,这位不拘小节的学者,“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他对中国留学生没有任何偏见,这在当时日本是难人可贵的。正是求学期间,鲁迅看清了中国人被奴役几千年的愚与不争,他决定放下手术刀,拿起笔杆子,医人当先立人。

鲁迅曾说作文的秘诀是:“是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时下很多人写文章,辞藻华丽却满纸空文,而鲁迅的文章就像素描,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不需要怎么修饰,就已经如此深邃,每多读一遍,就能多体会到一分作者的心意,越往深处,越会沉醉。

掩上书卷,再闭目回味,宛如轻舟泛湖,手提质朴的煤油灯,在迷雾弥漫的历史长河中流连忘返。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3

翻开《朝花夕拾》,在墨的幽香里,发现另一个鲁迅,拾起花之记忆。——题记

1926年,在北京大学正春风得意的鲁迅收到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自己对学生运动的支持和各种对当局所不利的文章发表,遭到了当局的通缉。无奈之下,鲁迅只能跑到南方避难。然而,他不得不远离在广州工作的妻子,在厦门大学工作,还要受到大学里一群反对自己的人的排挤。这令他情绪万分低落。鲁迅想,那就回忆往事吧,让自己开心一点。于是他写下了《朝花夕拾》。

文章都在追忆往事,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却常夹着辛辣的批判。于是我记忆最深的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因为它收入了课本,极好分析,又或许也为其中的因素——但我爱的,是那语言流露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欢乐与童真。

童年鲁迅,活泼有趣,似乎一草一木都是生动的,有趣的。靠近泥墙的一大片野草,他都能观察上一天,从中找出一堆生物,抓虫拔草不亦乐乎。听长妈妈讲故事,能听到它的“重点”——别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还是千万。都跑到书屋里去了,在课间也找蝉蜕抓苍蝇。如此心大又沙雕的玩法也只有孩童能看到。

但是这朝花,再也拾不起了。父亲生病,庸医乱治,一夜间天真少年郎立下学医志向,拯救千万生病中国人;外出留学,电影,匿名信让鲁迅发现中国弱到可悲。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向敌人们发出犀利的攻击,望那个捉虫拔草,烂漫少年变成了尖锐无情,在尔虞我诈中顽强斗争的战士,昔日美好,在黑暗社会中消散了。

若鲁迅先生生于这个时代,他或许就会像冰心一般吧!他会写出千万美好,但绝不会如当今这般伟大——那个时代造就了他,而那个时代也需要他;需要他为美好发声;需要他为美好战斗,为之付出,为之牺牲。

只愿鲁迅在那个世界,能拾起朝之花,拾起美好。

那个世界,你依旧是昔日那个少年郎!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4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的书籍。书中叙述了鲁迅幼时和青年时的生活。在暑假中通过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感受颇深,阅读这本名著,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书本文字,而是鲁迅先生通过朴实的话语在跟你讲述一个个真实而又充满情感的现实故事。里面的很多篇章和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在《二十四孝图》中通过阅读鲁迅讲述他在儿时阅读的“老彩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感触,明白了其中一些封建时期的孝道故事夸大其词,有很强的迷信色彩。尽管对宣传孝道有帮助,但是对应有的孝道进行夸张虚构,不仅不会让孝道在中国得到良性发展,还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鲁迅通过文字形象地揭露出封建孝道中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又悲惨的处境。

另一篇是我印象深刻的篇章是《琐记》,其中衍太太自私、阴险、心眼坏的形象描写的非常形象。它写的是鲁迅孩童时和小伙伴经常去衍太太家玩耍,衍太太在鲁迅与小伙伴去吃缸里的薄冰时,她竟然让孩子们比赛谁吃得多,并教唆鲁迅投自己母亲的首饰,卖掉首饰给自己买东西。这个衍太太思想不正,阴险,心眼坏的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深深地对她感到憎恶。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对孩子们的童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孩子们再这样的人身边怎么会安全和快乐?

通过本次阅读鲁迅的名著《朝花夕拾》,使我能够领略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童年故事,并了解鲁迅儿童时代的社会现状,跟我们自己的童年时光进行对比,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和我们当下时代的幸福,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美好时光,奋斗青春,不负青春。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5

大家在暑假里一定都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那么大家是否都有所感悟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浅见。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他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遇到鲁迅这样的中国学生,藤野先生不但没有对他产生一丝歧视,反而非常照顾他:担心鲁迅不愿解剖尸体,帮鲁迅整理讲义,鲁迅要走时他的依依不舍……

文章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他的伟大、无私。使我们都不禁为藤野先生的有教无类而喝彩。

这篇文章看似是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事实上还夹杂着些许鲁迅对旧中国的看法与个人情感。与鲁迅一同留学的清国留学生,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竟与日本人一同喝彩;鲁迅成绩进步,同学却因为嫉妒而诬陷他作弊,甚至给他发了劝诫信。

鲁迅终于意识到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别国对祖国的歧视,是无法通过医术来改变的,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刺激着鲁迅的每一根神经,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将满腔热血寄托在了他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当中。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面对旧中国的腐败,却无能为力的自责,我们无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折服。

拜读此文,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灰色的年代,看到了鲁迅那些日本同学们鄙夷的目光,感受到了鲁迅内心那份愤恨与惆怅。唯一能给全文带来一丝暖色调的,便只有和蔼可亲的藤野老师了,是他,对鲁迅的关照,给文章注入了一丝暖流。

我想,正是因为藤野老师那一视同仁,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让他成为了鲁迅口中“最使他感激的老师”吧。

通读此文,我对于藤野老师的无私与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感同身受。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无需背井离乡,更无需弃笔从戎,唯有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位良师益友。

有关朝花夕拾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6

鲁迅先生的《花夕拾">朝花夕拾》有一个脱俗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犹如一朵美丽多彩的花在清晨的阳光点缀下悄然无息的绽放自己,待到夕阳时分在去摘取,花亦那花,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但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味无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一个人物用了很多描写,在不华丽的文字中体现了对这个人的爱,她就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有这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爱唠叨,她爱“切切察察”,愚昧迷信,但更多的是朴实善良,她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让鲁迅对她非常的憎恶,但她寻购赠送鲁迅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让鲁迅对她心生敬意与感激。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比较有代表特点,他就是鲁迅日本的同乡,范爱农。他是一位觉醒但无法在当时黑暗社会立足的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前不满社会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又备受打击,最后怀揣着痛苦与悲凉与这个社会妥协,在与友人游湖时投湖自杀。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迫害,但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美好的回忆。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爱感受到那份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突然间,我好像看见了幼年的鲁迅跑进百草园,与他的昆虫们为伴,又采摘野果,好像又看见了寿镜吾老先生在专一的读书,孩子们却在各干各的事,而鲁迅同学正在画画。在这本《朝花夕拾》中我们感受到了美好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也许这就是鲁迅成为名家的原因吧! 

27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