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文5篇(2)
推荐文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文3
近日,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品读此书,体会有三:
一、坚持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开展“适应新常态,重在敢担当”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三、坚持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文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古以来,无论是居于庙堂之上,还是草野之下,修身正心都不是小事。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有治国之志,而是因为处事立人,明白自己是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首先把自己整顿好了,才能考虑以后的事。因此,治国,不是小事无疑,但修身正心更不是小事。
从严治党,依法治党,对于每个党员或者每个公民而言,似乎只是政府和国家的事儿。但事实上,即使法律再怎么完善,当人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没人去自觉遵守,再完善的法律体系也不过是华丽的装饰品而已。当然也不是说法律不重要,从最简单的事例就可以分析出这个结论。当一个人面临两个选择:获取利益,但是会受到的处罚,或者是遵守法律法规,无法获取利益。这个选择很容易,其决定因素不过就是处罚的力度和获益的程度是否对等,孰轻孰重。因此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是从严治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除去法律法规外,还是回到正题上,人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从严治党,除了完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修身正心,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事实上包含了诸多内容,就大学生党员而言,积极响应从严治党的理念,首先就是对自己做到“严”,对自己言论行为负责,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因为党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相反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广大的党员。努力做到严办事,严联系,严反省,就是要严谨办事,严密联系,严格反省。其次,就是增强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体的一部分,从自身做起,认同自身价值,认同人这个个体,对于社会主体建设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就很难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作用,要知道,在人的群体中,一加一远大于二。
从严治党,无论是国家还是广大党员个体,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修身正心,要始终牢记,从严治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文5
文学家普希金说:“读书是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省委党校组织经典研读活动,就是希望我们能从经典中感受伟人的力量,汲取知识,启发智慧。我选读的书目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通过研读,深刻感受了习总书记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力量。
纵观全书,我读到的是“群众”二字,就像书中开篇部分文章标题那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我们的党的初心和使命。
以群众之心为初心是源于对党的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从嘉兴湖畔的红船到井冈山上的斗争,从延安窑洞里的一篇篇光辉著作到西柏坡上发人深省的“两个务必”,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并向着强起来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这一切的实现源于我们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宗旨和使命。历史告诫我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以群众之心为初心是源于对群众生活的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回忆中曾说道:“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从梁家河的上山下乡的经历中,习总书记深切地感悟到人民群众最缺什么,最想要什么,最需要什么。他对改善基层群众生活的最初、最朴实的想法就源于他对艰苦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他的工作的动力源泉和对未来的规划蓝图也来自于他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铭记和感悟。“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梁家河到正定,到宁德,到福州,再到浙江、上海,一路走来,人们群众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成为了他一切工作的的中心和实际。
以群众之心为初心是源于对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的是总书记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更是总书记群众工作的深入实践的总结。“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总书记总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要做好基层工作,更要加强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关注,深入调研,了解和摸清实际问题,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制定政策和项目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本地区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切实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和老百姓面对的各种困难。
学思践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键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本还是落实到平时的群众工作实际当中去。以群众之心为初心,需要我们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和情怀,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方法,升华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