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
推荐文章
《稻草人》是叶圣陶的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童话集。是时候要写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了,不用担心,这时候写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不会很难,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一
这学期,我读了《稻草人》这本书,这本书是伟大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它讲述了一个稻草人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是却对每一件事情无能为力。
稻草人是一种用稻草扎成的草人,他被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走稻子的麻雀。稻草人虽然不能动,不能说话,但是它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让他们再受苦受累。白天,诗人和画家把田野写画成美妙的诗画,到了夜晚,稻草人能告诉我们田野里的风景,本来这对稻草人是最好的,他能看到露珠怎样洒在草叶上,露珠是怎样的甘甜,星星是怎样眨着眼睛,月亮怎样微笑,田野怎样寂静,小虫们怎样玩耍,蝴蝶怎样追逐打闹……稻草人虽然不像老牛那么勤恳,不像小狗那么调皮可爱,但是他可以尽忠职守,他也有无奈之处。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他的丈夫和儿子都得重病死去,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东西,只能靠水稻养活自己。但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都不好。今年好不容易风调雨顺了,田里却铺满了虫子,眼看稻子被虫子吃光了,稻草人心里很着急,恨不得扑上去把害虫给灭了,可是他却不能动……
一位渔妇驾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在捕鱼。孩子口渴,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给孩子喝,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为了第二天的稀粥,就扔下孩子去捕鱼,这个孩子真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用自己的柴火给孩子烧茶喝。可是,他没有办法,因为稻草人自己像树庄一样定在泥土里,就连半步也不能动。因此,稻草人很悲痛,只好默默地叹气……
虽然稻草人并没有为人们做什么事,但可以看得出,稻草人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它心地善良,同情弱者的,我要向稻草人学习,一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情他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好心人,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站着,因为人太多了,没有空位,忽然一位叔叔站起来,让我坐在他的位子上,而他自己却站着……这位叔叔就像稻草人一样,同情弱者,热于帮助他人,他们的品质值得我一生受益。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二
本学期,我一只在想着如何给我班的同学推荐好的书籍,刚好语文书中学了叶圣陶写的《荷花》,文章写得很美,我很喜欢,我想孩子们也很喜欢,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同学去阅读有关他的作品,并和孩子们约定一起阅读,一起撰写读后感。
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奶奶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一则是年迈的老奶奶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二则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鱼死了。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
当我看到那位老奶奶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奶奶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假如说老奶奶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
这篇文章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讽喻、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奶奶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三
第一次读《稻草人》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不仅有童话的纯真,还将成年人的悲哀展现了出来,包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第十三篇童话《小白船》,“小白船不知要飞到哪儿去!两个孩子慌了,航行了许多时候,不知到了什么地方。要让小白船停住,可是又办不到,小白船飞得正欢哩。”字里行间,都显现出天真活泼的感觉,我仿佛乘着那只小白船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航行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一年,我到乡下的奶奶家,帮奶奶秋收。一路上,我们坐着牛车,就像坐着一个会移动的大板炕,虽然有点硬,但是很惬意。爷爷在前面向牛发出指令,这“大板炕”就开始有节奏的移动,偶尔走过有坑的地方,牛车也会颠簸几下。我的屁股就会被牛车震的有点疼,但是,我还是希望牛车多经过几个坑,这也许就是痛并快乐着吧!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会从心底感到童年的快乐。
除了这篇,像《傻子》、《燕子》、《芳儿的梦》、《新的表》和《梧桐子》等文章,同样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真善美的世界。
《稻草人》这本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我从每个故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像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与人交往等等。我还要多看几遍,从中得到更多的精华。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四
今天我看了一本精彩的小说,名字叫《稻草人》。合上书本,我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东西,只有靠种稻田养活自己。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稻草人担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伤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但是却一动也不能动。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多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没有办法,心里虽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另一位妇女更伤心。因为孩子死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来到这河岸要投河自尽。稻草人着急死了,想救她,拉住这位妇女,阻止她寻死。但是它办不到。它恨自己,认为见死不救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罪孽!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它非常同情受害者,为了扑灭主人的仇敌——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伤心极了;为了能让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宁可自己烧为灰烬,也在所不惜;为了挽救那名悲伤妇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间。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
看完《稻草人》,使我想起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们,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就像一次又一次被抛弃的种子一样,什么也做不成。而只有耐得住风吹雨打的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散发出独特的浓郁清香。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五
西塞罗曾说:“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在我所知道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施恩的人”。在叶圣陶童话的童话中,它拥有人的心灵,尽职尽责,而且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善良。
文章叙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逐害虫。直到一天漆黑的夜晚,他亲眼目睹了三件事:好不容易风调雨顺,可老太太种的稻子却被吃光了。河上有一只船,一位渔妇的儿子得了病,一直叫喊着喝茶,可那渔妇给他喝水又继续在河里捕捉鱼。另一位妇女的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最后还要卖掉她,最后他跳河自尽了。
最后稻草人摔倒在地上,他不愿再看见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因为他空有善良,但却无能为力。他想要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但他终究只是一捆捆稻草做成的,□在泥土中,无法动弹。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不幸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虽然稻草人的善良感动我,但我也替她们感动悲哀。
叶圣陶的《稻草人》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中风雨飘摇的人生百态。稻草人十分善良,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就犹如寒风中的一把火把,失意时候别人口中的一句安慰,痛苦时他人的一丝抚慰,无助时的一点点支援......把善良留给他人,也留给自己。台湾著名小说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根本不注意自己的邻居吗?”这句话,给我带来很深的思考,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日渐疏远,彼此的关系开始暗淡,有时甚至让真理和道德走向沦丧,让善良蒙上了一层尘埃。
因为善良,跪着的日耳曼人挺起了胸膛,呐喊声是那么的铿锵!因为失善,站着的大和民族抬不起头,受世人唾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善良,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稻草人拥有善良的心,无能为力,但我们却可以,为了不让稻草人的悲剧重演,从现在起,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多行善事,努力用我们的善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成一个真正美好的世界。
稻草人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