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阿Q正传读书笔记

| 志全

中小学生阿Q正传读书笔记作文

一说起《阿Q正传》,我们就要提及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总体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阿Q正传读书笔记1

在我看来,阿Q是中国人形象的浓缩和典型化。

首先,阿Q是一个质朴愚昧、保守狭隘的人。小说里描写道:“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地位低下、一无所有的他只能凭借出卖体力来维持生活。而阿Q闭塞狭小的生活环境使他见不到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无法从根本上解放自己的思想,自然不可能对当下的社会状况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不知道该向社会要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为社会贡献什么,这才有了向吴妈求爱时的愚蠢举动。由于他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以至于让他丧失了自救的能力,所以“辫子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敖之鬼馁而”、“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尼姑与和尚私通”等落后、荒唐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了阿Q的心中。

其次,阿Q欺软怕硬,圆滑无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他闲来无事,最喜欢与人打架斗嘴,但却始终不忘估量对手。面对举人老爷和赵太爷一家的欺压,阿Q十分气恼却因寡不敌众而束手无策,与王胡打架打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见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举了起来,他便乖乖的将头颅伸了出去。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大,转而向口讷之人、气力小之人发泄心中的不满,面对实力比他还弱的小D,他则摆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架势,除此之外,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也成了他调戏的对象。当阿Q饥肠辘辘时,他便去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倒是有理,说道:“这是你的?你能叫他答应你么?”仿佛偷萝卜的事与他毫不相关似的.。

再次,就要提起阿Q的敏感禁忌和爱慕虚荣了。“阿Q在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由此可见,阿Q对自己的外观形象还是极为重视的。他看到赵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于是便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未庄的女人们躲他都来不及,他又怎么会有儿子呢?阿Q进城去,无意中看到了杀头的景象,便挤过去凑热闹,这下可好,回到未庄后将这番情景讲述的绘声绘色:“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唯恐遗漏了情节。

最后,让人过目不忘的便是阿Q引以为豪的“精神胜利法”。而我所理解的“精神胜利法”就像是借酒消愁,是自欺、是自醉、是不敢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狠狠晾晒,只愿蜷缩在黑暗当中苟延残喘的软弱。阿Q同人打架输了,心里便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闲人揪住阿Q的黄辫子时,他便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当别人嘲笑阿Q头上的癞疮疤时,他怒目而视,说道:“你还不配……”,阿Q被人拉去法场杀头,可他竟“无师自通”地说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对自己的处境没有一丝一毫的觉悟。因此我认为,阿Q那些所谓的“优胜记略”只不过是他备受屈辱、自轻自贱的记录而已。阿Q用“精神胜利法”极力掩盖他的自卑,给自己寻找着安全感和内心的平衡,这才使阿Q身上有了十足的“奴隶性”。每当我想起阿Q,就能联想到中国人其实相当在意自己“有面子”或者“没面子”,“有面子”时唯恐天下不知,“没面子”时生怕别人笑话。而精神胜利法也是鲁迅先生思想的冷峻和深刻之处,他犀利地挖掘出了国人普遍的、难以去除的劣根性,时至今日,阿Q精神仍然存在于许多人的灵魂中。

然而,置身于现代进程加剧的社会潮流中,我对“精神胜利法”不持有全部否定的态度。需承认:有时候,人是需要一点“阿Q精神”的。当你心怀的梦想和现实逐渐拉开了差距时,当你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时,当你被岁月的刀剑无情地宰割而痛得无法忍受时,你不知道受伤了该如何医治,你也不知道生命的船舶将载着你去往何方,你更不知道怎么才能使每一次的伤痛都转化为远行的意义。在一无所知的迷茫中,你又如何晓得该以怎样的面貌来对待生活呢?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然我们难以接受生活的残酷,那为什么不能将“阿Q精神”“拿来”,让它为我所用呢?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整天顾影自怜、怨声载道,而是放松精神,静下来、慢下来,以积极乐观的想法来开导自己、调节自己,想方设法让自己走出困境,这才算得上是高境界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阿Q人物形象的理解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许多的文学大家对《阿Q正传》这篇小说已经做出了深刻、全面的剖析,我的看法也可想而知,无非是与前辈们的看法大同小异罢了。

读《阿Q正传》的时候,不必带着同情和怜悯的眼光,只需真切地感知这个人物从而反省自我即可。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阿Q,我只是想把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和住在我心里的那个阿Q时刻进行对照,以此来警示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知道何为清醒,何为盲目,人生的目标在哪儿以及我之所以是我的理由。

阿Q正传读书笔记2

《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笔记3

别人不会因此赞赏自己,自己却又被自己的.天真折磨的遍体鳞伤;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忘记以前其实很简单只要不去想,不去看,不去念慢慢就会淡忘只是不忍心去真的忘记但毕竟是我曾经深爱的,所以我会默默地祝福。在此,我也不禁重拾这个话题。有鲫鱼、鲤鱼、黑鱼、鲂鱼、鮥鱼,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鱼?

阿Q留着一条长长的黄辨子,脸上一块癞头疮,他很穷,没有房子,只能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依靠给别人做短工为生。阿Q可是一有了闲钱就去酒楼喝酒。有一回他被别人笑话了,便与别人打架,被打得落花流水,待他人走后,还说“现在的世道真不像样,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像这些“乐观”的话阿Q还有很多,也就是鲁讯先生说的阿Q精神,这些生动幽默的语句讽刺了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也有作者的几分同情。他性格中的自轻自贱让人发笑和深思。《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也有一些像阿Q精神一样的人么,钱包被小偷偷走,就说:“给他买药好了!”当考试考的很差时,便自嘲说:“人家考第一,我也是第一,无非是倒数而已,你们是什么东西?”说完掩卷一扔,便无影无踪了,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阿Q的一些影子。

鲁讯先生笔下的阿Q真是又可爱又可怜又可恨啊!可爱于他的幽默乐观,可怜于他的无可救药,可恨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使阿Q这样的“人才”倍出,让我们也以阿Q为镜子来照照自已吧!

阿Q正传读书笔记4

《阿Q正传》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其中插图更是好玩,插图由丰子恺绘,《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怜、看不起人等特点融于他一身。他好玩:当别人打他时,别人捏着他的黄辫子往墙上撞,虽然在形式上输了,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儿子打老子,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说儿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帐说:“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阵子,阿Q又说:“我是豸虫,别打了,我是豸虫!”“是豸虫也不行!”他可怜:他被误认为是盗贼被杀了时我觉得他很可怜。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来的虱子没有王胡多,咬起来没有王胡的响,就不服气,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过他。

这篇小说反应当时社会的人太愚昧无知,没有觉醒,不能起来革命。

阿Q正传读书笔记5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800字

《阿q正传》读书笔记作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

高中读阿q正传读书笔记范文

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初一读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周末读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初中读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300字

8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