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
《孤独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独者的悲剧,是一片描述人物情感和讽刺旧社会面貌的作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1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
“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
《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2
《孤独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独者的悲剧。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待失业、失意的人,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将老屋无限期地租给女工住,爱发没有顾忌的议论,可见不乏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是个敢于独战多数的具有五四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对于闭塞、停滞、守旧、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异类的一般大众而言,他确乎是个异类。魏连殳的思想、个性与强大而守旧的环境的冲突,决定了他孤独者的悲剧的命运。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在小说中展开了“现代”受到传统中国围困的主题,其提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送殓”一场表现了魏连殳独战多数的丰采。族人排好了阵势,村人们兴奋地等待两面的争斗,可是魏连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无戏可看向看客们复了仇。虽然复仇,被那些呆滞、冷漠、麻木的“群”包围着,其内心是痛苦、孤独的。鲁迅小说中曾经反复写过孤独的个体被麻木的“群”围困的场面: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们伸长了如同鸭颈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义,咸享酒店的长衫客与短衣帮合力赏鉴孔乙己的尴尬、颓唐,鲁镇的人们用研究的眼色盯着祥林嫂额上“耻辱的记号”的伤疤,(它们都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幻灯片事件”经验的纷繁多样的表现,参见《呐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些眼睛对于被围困个体意味着什么?鲁迅在小说中曾写过懵懵懂懂的阿Q和复仇者眉间尺对于看客们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凶又怯”“远远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地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对于眉间尺,“遇到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连殳的感受则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无物之阵、荒原,“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孤独导致悲伤,却并不必然就失败。
他有所希望(“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有所眷顾(“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有所为”(“喜欢发表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他有韧的精神,他“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几天的“已被敌人诱杀了”,对于孩子的信心也动摇(“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职了。活的意义、的价值、的条件均已失去,这是内外双重的压迫。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为爱、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为恨而活。“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进行复仇。魏连殳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业,他的悲剧在于生命意义的丧失。生命已经无处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进行复仇的盛典――为了恨!然而这样的复仇除了啃啮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烂――之外,于大众的愚昧、于社会的守旧、于旧势力无损丝毫。倒是那戴着肩章“不妥贴地躺着”的带着“一柄纸糊的指挥刀”的尸体,对于主人公不啻是个讽刺,人物的尴尬结局显示了作者对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态度。小说的深刻之处还在于,这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也是向来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并没有特别的人、特别的事件、特别的迫害,围困是由“无主名”的日常性的社会生活环境完成的,如此,小说显示了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小说如一首诗,具有峻峭幽深的艺术风格。小说中的人物“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一个与魏连殳在精神、气质上颇有相通之处的人物,他们仿佛是精神上的孪生者,然而他与魏连殳的取向颇有差异,他不信进化论,对魏连殳的多疑,看得人们太坏也不以为然。他对魏连殳是牵挂的,但又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对于魏连殳的“我还得活几天!”的声音冷峭地反问“为什么呢?”。
这两个人物其实可以看作双重性对偶式主人公,他们的关系正是一种论争性关系,它是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创造性运用。众所周知,无论是魏连殳还是人物“我”都带有鲁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鲁迅运用这一独特的方法表现了他对于孤独的知识者的命运的复杂情思。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3
《孤独者》作于1925年10月。从1924年9月到1925年4月,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与周作人的决裂、女师大事件、被教育部解聘等一系列具体的生活境况使鲁迅的内心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孤独者状态。“人生终究是虚空还是实有”、“对人世可以抱以希望还是只有绝望,是爱还是恨”、“是创造还是毁灭”是这一时期纠缠于鲁迅心头不可消解的哲学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包含一着鲁迅一生求索的核心问题,是鲁迅的人生存在论最为独特的反应。
其中《孤独者》‘据胡风回忆,鲁迅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可见《孤独者》与鲁迅个人有着某种超乎其他作品的直接联系。魏连殳在鲁迅小说创造的孤独者形象谱系中是一个终结者,他与大众的关系已不存在主动地沟通,完全不给庸众观看自己的可能,封闭自己于“独头茧”中。而小说最后的复仇行动中,包含一着魏连殳这个孤独者的某种自弑与弑他的深刻绝望。
下面我们就结合《孤独者》来探寻鲁迅思想中孤独者的产生及其生存境遇。
一、庸众与独异个人——从“看”的行为说起
根据鲁迅自己的叙述,弃医从文的个人转向与细菌学老师放映日俄战争中,日本处决充当俄国间谍的中国平民来示众的图片这一事件有关。当然,此事确有还是鲁迅的虚构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看——被看”中强烈体现的灵魂麻木让鲁迅爆发出的某种唤醒、疗救中国人精神的欲|望。
然而这种麻木到底是怎样一种麻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爱的极度匮乏。具体说来,是缺乏自爱,继而也不可能爱他人或产生对他人的同情。
从鲁迅的小说《示众》《药》和《阿Q正传》我们可以发现:庸众“看”的行为中,观看者和被看者的深层精神状态。
当观看者看人时,他的目光中包含一着一种野蛮的期待,它袭击者被看者原本完整的人格,打碎他,消灭他,期待着他的反应(即表演),而对于被看者,这是一种压力,他被迫放弃真实的自我,成为这种压力下产生的演员。这种行为关系的背后,实际是看客与被看者两者自我人格的缺失,留下的只是表演与狂欢本身。
这种观看期待取消了观看者指向被看者的与自我生命相联结的情感投入,“他在我的注视下的一切行为只是表演,而表演对我的生命来说本质是不真实的,所以现在的他与我无关。”继而没有了同情的可能。
然而“我”在哪里?!
在对自己生命缺乏反思的生活中,自我与他人实际上都不可能存在。他人是与我有种同种生命体验,有爱有很,有真感情的他人,而自我则是与他人一样值得爱的生命。所以,真正的自我—他人只可能同时存在。
因此,独异个人的觉醒就意味着对生命的反思,继而产生自我的意识、他人的意识,最终则是萌发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的爱。
二、孤独者的复仇
当觉醒的独异个人重新遭遇庸众时,他将本着这萌发出的全新的爱,来试图唤一起他人对的生命反思。‘但是努力导致的只是疏远和失败。清醒者于是变成无力唤醒熟睡者的孤独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自己的'痛苦,更加深深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得到完满的胜利,庸众是最后的胜利者。“铁屋子”毫无毁灭的迹象。
从怀抱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从爱到失落直至恨,从相信世界的某种实有到虚无统治的一切,独异个人在这些对人世的情感中独自彷徨,既没有关于未来的确切的允诺支撑信念,也没有彻底的虚无来窒息一切。“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孤独者》中,魏连殳与“我”的对话其实是鲁迅内心的某种对于人生的怀疑与争辩。但魏连殳的现实生活是庸众对他一步步的逼迫与驱逐……庸众不可期、孩子不可期——为我爱者活之不可得;继而是爱我者的消失——为爱我者活之不得。最后,当世上仅剩下恨我者,而我却要活一活!对于魏连殳来说,爱的失落渐渐转向完全的恨,创造转向了毁灭。
孤独者要复仇。
复仇,渴望的是对某种爱的对象、或者爱的情感本身的恢复与伸张。但由爱转恨本身就包含一着消极的、毁灭的倾向,而复仇的行为必然是以“背叛我自己和爱我者为代价的。”当我躬行我恨之人的行为,并用这行为“给压迫者以压迫,给耻辱者以耻辱”时,其实这就像是一种表演,将自我从自己的行为中一抽一离,用我憎恨的行为伤害那些原先用这行为伤害过我的人。但这又必然是不可能的,这复仇的行为只可能是一种反讽。因为我的自我不可能从自身的行为过程中完全一抽一离。更重要的是,这种一抽一离自我、放弃自我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爱”的情感,对我之所大爱的理想最大的否定。
所以,真正的、纯粹的复仇是不存在的,自弑必然先于弑他。
恨与弑,本就是对爱的放弃与否定。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4
诗意地说,孤独是一种远离人间冰冷的美丽;哲理地说,孤独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美仑美奂的境界。但现实中的孤独大多数时候以痛苦、无奈为伴,并无美丽或者美轮美奂的感觉。身处各个时代的人们,都需面对“孤独”这一心境。有人站在时代前沿,一览众山小,感到孤独;有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遗弃,感到孤独;有人不能得到亲朋好友之爱,感到孤独……鲁迅《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基本性格特征就是“孤独”,其处境和精神的孤独同当时社会不协调。一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纠结。
魏连殳作为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学的学生,“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从村人看来他是“异样”之人。新思潮的影响使他成为旧势力的坚决叛逆者,旧习俗的孤独异路人。他的议论“往往颇奇警”,身边也常聚集一些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因此便不幸的被那个社会视为“异类”。为自己的信念,他也曾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他的思想言行终为社会所不容,为人们所不解。之后他受人排斥于流言中失业。最终被迫投靠有权有势的杜师长,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为五斗米折腰,其内心是一种绝望的痛苦,那刻他的灵魂死了。忍让退缩以至于走进自己先前所憎恶的泥坑,显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虽然许多方面可以站在时代前沿,但内心懦弱与自卑的一面。再之后,他“含着冰冷的微笑”在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死去了。魏连殳选择在外表喧嚣繁华的生活假象中走向终结。鲁迅为这世界增加了一种经典而又永恒的哭声:“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形象,凄厉哭声勾勒后人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深深的同情与悲哀……反思魏连殳的“孤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开始站在时代前沿,一览众山小,感到异类的孤独,后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遗弃,感到绝望的孤独。这是孤独者极端的异类感和绝望感。
“孤独”这个词在当前忙碌社会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常用词。人们之间说出亲切的话,做出亲切的笑脸,却可能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社交礼仪”。
人们之间相互冷淡,用爱构筑的沟通之桥被现实的功利之心腐蚀,孤独似乎变成一种时髦。事物一旦变成时尚,就易迅速被解构。于是孤独就走向它的反面,成为矫情的孤独,变成对孤独的调侃。
当前社会,为利而奔波的忙人,在繁华之后的苍凉,纷扰过后的空虚中产生莫名的孤独感。在鲁迅先生的《孤独者》面前,这是一种现代社会为利而忙的孤独版本。轻声地问自己--孤独吗?孤独,一种心灵的搏斗,一种心灵的拷问。对前方之路的迷惘,不啻是水中月,镜中花。似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焦急地寻找能领我们回去的羊肠小道。最后找累了,索性咬紧牙,于密林中穿行,踏着糟烂的枯树枝和沼地上溜滑的草墩。内心坚信:最终总会走出一条路来。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5
一直都不太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它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文字又太深刻,所以读起来就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场心灵的搏斗和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亦或许是自己的知识太过浅薄了。
如今,静下心来读过才知道,他的文章并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只是一开始,没有深究他所在的时代特征,忽略了行文背景,文章自然就无所依了。这其中,《孤独者》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之一,无奈的时代,无助的生活,从开头到结尾,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刻骨铭心的凄凉,彻底的孤独和绝望,一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纠结。
小说的开头就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仿佛我和连殳的故事就是死亡的轮回。沉重的阴影笼罩小说人物的命运乃至整篇小说。
从“送殓”始:魏连殳从小就和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死后,他从城里赶回来奔丧。因为是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学的学生,是村民眼中的异端人物。所以大家都特别紧张,紧张他回来会不会按照旧的传统规矩办事。于是便提出三个条件:穿孝服,跪拜,请和尚道士。想要难为连殳,却没想到他毫不犹豫的答应,并耐心的装殓祖母,使得村人分外惊奇。其实,并非他识时务,或是向旧势力屈服,而是因为他是真正的孝子,从那个站在“我”前面的花白头发的老太太羡慕感叹声中,我们可以了解老人所想要的东西,我想:连殳的祖母一定也是满足的。因为是真孝,所以他不在乎从新学堂出来仍然一切照旧。骨子里,他是真正的讲礼,他反对的只是礼俗。以至于在许多女人又哭又拜的时候,他一声不响,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他要的不是虚假的形式,也无谓于别人的惊异和不满,他要的只是宣泄心中的伤痛,抒发失去祖母的伤感。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嵇康,阮籍。鲁迅曾经也说过,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礼教的,其实他们是最守礼的。而连殳耐心的为祖母装殓,以及他的放声一哭,使得他们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因此,从连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鲁迅本人与魏晋文人的共通之处,同时,也看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的东西。
连殳无疑是孤独的,周围的人不仅不理解,甚至还想要当做笑话来看——“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奇观”“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就无足观了,但他们还是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一堂前”……何等的不幸!新思潮的影响使他成为旧势力的坚决叛逆者,旧习俗的孤独异路人。
在小说的第二小节中,可以看出连殳是喜欢孩子的——“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的可以,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他还从为数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孩子们买礼物,对几个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
为什么呢?只因为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的……。”他认为他们孩子的本性是纯洁的,后天的坏,平日里所看到的坏都是环境教出来的;他认为人的生存还是有希望的,而唯一的希望就在这些天真的孩子身上,既然是环境造成的就有改造的可能。但是,在文中,“我”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坏花果不是无端的。这场关于人的生存有无希望的争论是没有结果。在最后,“我猜不出他是无话可说呢,还是不屑辩。”所反映的正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矛盾。
现实是残酷的,当你背离社会的主流时,即使你是真理,也难免要接受社会的考验。小报上的攻击,学界上的留言,使他深陷泥潭,沦为失业者。之后的他,被社会孤立了,没有忧郁慷慨的青年前来交流,没有怀才不遇的奇士拜访,先前围着他打转的孩子们连他的东西都不要吃了;嗜书如命的他卖掉书籍,卖光了所有。只是想要活下去。
如此困苦,为什么想要活下去呢?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字眼——“我还得活几天……”“然而要活下去……”“灭亡时不愿意的”……为此,他连抄写都可以迁就,愿意求乞,冻馁,寂寞,辛苦。只因为他还有理想,还有信仰在心中,即使理想破灭了,也还要为爱着的人活着,最后,连爱着的人都没有了,他是在为仇视他的人活,为不愿意他活着的人活,活的是一种不成全敌人意念。
因为这个意念,这个残酷的选择,时代的潮流迫使其投靠有权有势的杜师长,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放弃自己的操守和坚持,为五斗米折腰,忍让退缩以至于走进自己先前所憎恨的泥坑,其内心是一种绝望的痛苦,那刻他的灵魂死了。他写信来说让“我”忘了他,他说他已经“好”了。仅剩一具背离初衷和信仰的躯壳,又何必铭记?还不如就当他已经离开好了。至少记忆里是那个有血有肉有追求的魏连殳。如此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形象,引得后人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深深的同情与悲哀……
继而,我们反思魏连殳的“孤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呢?开始站在时代前沿,一览众山小,感到异类的孤独,后来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遗弃,感到绝望的孤独。这些都是因为人道主义的个性主义精神在当时社会不可能有立锥之地。这是时代的悲哀,是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吞噬,是封建传统思想对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残害,也是那个社会无可改变的宿命。
连殳是以背叛自己和爱他的人为代价来取得对敌人的胜利的。如此,他的复仇就不能不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毁灭作为代价,最后必然导致生命的终结。当我赶着去见面的时候,已只能面对连殳的尸体,也就出现了小说开头交代的“以送殓终”。
连殳走了,一种最彻底的方式带走了他的痛苦,也把他带离了那个无奈的时代。
小说末尾,受伤的狼再次出现,死亡轮回的生命感受也随之走向顶点。这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长嗥,无疑是连殳的心声,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是无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终于,一切恢复平静,现状的改变又需开始新的挣扎,新的努力,需要永不停留的向前迈进。用一份轻松的心境,坦然面对现实,在月光底下,从潮湿的石路出发,走向光明。
2021《孤独者》优秀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