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
推荐文章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7篇
读完《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1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这也应当算是我第一次接触较为正式的小说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作,我之前也有听说过他,不过对于他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暂且不论,就谈谈对这部小说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的缘故,我对这部小说感触很深,除了有些语句,整个故事情节也很有吸引力。
这部小说可能有点含有作者青春时代的一些切身经历,给人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很真实,虽然行文中也有许多世俗的片段,但就总体而言,以及作者所要传递、表达的主题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的基本基调应当是悲伤的,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我觉得灰色非常合适。看完整部小说,没有对某一个篇章有特别深的印象,整部小说是连贯的,一环接一环,非常自然,天衣无缝,围绕“我”——渡边君的记忆,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描写青春时期的爱情、友情,就像观看电影似的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我挺喜欢渡边君这个人物角色,他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对渡边君进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独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个稳定真诚的人。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他也不喜欢孤独,但是他的希望随着朋友、爱人的去世,逐渐沦为失望,留给自己的最终只有孤独了。可是,事实上,他又不孤独,有红颜知己;也不空虚,时常打工兼职,生活也相当充实。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确又是孤独的,与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边的少之甚少的几个人,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但他依旧在走自己的路,有个性地过着自己追求的平静的、甚至是与外界隔绝的自我生活。当然,我不是说像他那样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个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么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种生活态度,那种坚强,那种自信,无论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终没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有自尊地活着。
听说,《挪威的森林》电影版也快出来了,有些许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员如何饰演这个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实人物版的渡边君。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2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一口气读完《挪威的森林》,着实有点压抑。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3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杰作,据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差点被他拿走了,遗憾的是这一至高的荣誉最终还是与他擦肩而过被我国的著名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这世上还有两位著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听都没听过。实感惭愧。偶尔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部作品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抽个时间享受一下大师级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
而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永泽与初美却截然不同,虽然初美对永泽的爱是真心的,但爱在永泽的眼里就像一场游戏,性对他来说就像吃饭那样,饿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这种有性无爱的爱是没结果的,最后受伤的就是那个动真心的人。在说到主人公渡边时,爱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责任,一不小心就喜欢上了两个人绿子和直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左右为难,一直处在苦闷和彷徨之中,因为他对她们承诺过所以他要对她们负责。直到直子选择离开后,在经过悲痛和绝望交织的那段时间后,以及在玲子的鼓励下,他才开始寻找此后的人生,他仍然还记得永泽给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事。
记得文章中直子与渡边最后一次见面时问他的一句话:假如我以后不能给你性,你还会爱我吗?渡边没有回答选择了沉默,是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地毫无预见的问题,谁能保证这种无性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相信没有人敢保证。
终于从《挪威的森林》里走了出来,感触颇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讷的脑袋,发现自己还正常,没迷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活着才是最重要,才能去爱你喜欢的人,去享受别人的爱。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4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人活于世,无非迷惘于未来,纠缠于情感,徘徊于成败,超脱于生死,这些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十__岁这个年纪,我们已接触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来,我们只是自说自话的无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们身上,等到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比这个残酷的事物还多着呢!”诚然,在他人眼里,这些莫名的伤感都是无用且乏味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被种种迷惘纠结所缠绕不胜其烦,其苦痛怎轻于他人?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间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
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5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6
在我过去的十九年中,一共有三类人同我说过同样的话:希望我能继续完成我的“作家梦”。第一类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们,第二类是我的伯父姑姑们,第三类是熟知我的朋友们。但我却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像从前那样勤奋地码。究其原因,现在觉来并非因为深觉“作家梦”遥遥无期,而是因为丢失了当年执着的那份情感。每次码都像在寻找一个出口,就像仅有一个水龙头出口的水池,里面装满了灵感,却找不到开关的感觉,而在纠结拧巴的状态中,反复捉摸着怎么打开这股灵感,让它一泻而出之时,却发觉水龙头早已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生满了红锈。不知道灵感什么时候会溢出,只知道,再不发泄出来,我是没法再往容量有限的水池里添加点什么进去了。于是只能像现在这般等待时机。然而,人人都该知道,时机这种东西通常都是察觉的时候已太迟,聪明的人需要自己创造时机。而我大部分时间里,大概是处于前面这种状态了。我承认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所以我也只能拼尽全力去打开那个失灵的水龙头,只有如此,我在水池里积淀已久的东西才能倾泻而出。我是无法换水池了,即便换了,也是新的,而灵感这种东西不是说换个容器便是好的。我相信的是,脑袋里沉淀久了的灵感,质量才是好的。
为什么我会想到提及“作家梦”这事呢?貌似看来,跟文章毫无瓜葛。可是对于我来说却大有干连。在我看来,出名的作家,无法靠三种路径出名。一是学术性作家,靠写学术性研究型著作出名;二是商业性作家,靠写快餐文化满足现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出名;三是文艺性作家,靠写一些风花雪月、情义故事而满足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需求而出名。(当然不排除三种路径的文章都能写好的人。)前两种作家的消费对象都是处于客观条件影响主观条件下而产生购买力,唯有最后一种是消费者出于本能的好奇心所致。我刚刚提到,自己并非觉得“作家”遥遥无期,而是因为丢失了当年执着的那份情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发现自己不属于在这三中路径的途中。一个未及20岁的丫头,写出什么话总会被人说成是天真童话、阅历不足,不具备什么信服力;太过激进又会被人说成是当今新一代愤青。作家不容易在于没法讨好每个读者的欢心,太多顾忌便又无法发挥自己的真风格。在这个人人苛刻的社会里生存,我们也没有资格生出些什么怨言。因为人人如此,便又是回归平等。
想必到这里已经开始有人抱怨,说了这么久还没说到重点。文章取名为《伪90后的性爱观》,肯定是要以我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性爱观,我并非是标题党。思前想后,我是觉得这个名取的不够贴切,可又想不到其他来代替。于是便只能着落了。以下的有关性爱方面的看法不是这几天才形成的,如果是靠几天萌生那就不叫 “形成”了,“形成”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酝酿的。这会是我19年来写的尺度较大的一篇文章(可能对于一些开明的人来说,这里没有什么尺度过大的话题,无非就是谈及一些性爱观问题),这篇文章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想写成了,可是迫于各种原因,没能落笔。此次再次想起这个话题,是由于受到最近重读村上春树先生的经典著作《挪威的森林》而得到启发。
初读《挪威的森林》时,男主人公渡边君的名,读起来令人忧伤。渡边、渡边,总觉得像是呼唤一个生命中的过客,似乎暗示了他注定得不到直子的结局,让人神伤。和朋友说起这个的时候,他笑我是联想力太丰富,渡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名而已。或许吧,但我总隐约觉得村上春树先生是在暗示着什么。
有人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音乐风格的隐喻相联系,认为永泽的放荡如同瓦格纳,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乐之神圣,直子的古典与压抑如同勃拉姆斯,绿子的摇滚性格,衬托出渡边的犹疑品质-----而这个品质恰好是东方人的中间传统。又如小说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欢渡边推荐的比尔,埃文斯,更钟情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钢琴,与大提琴,似乎预示了她本身压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认为是以古典的压抑著称的。音乐的隐喻还可以映射到文化层面,直子与绿子两个人物,在渡边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对待自己古典压抑的传统和漂放现代的西方摇滚的态度。小说结尾处,铃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后来的自然主义行为之间,其实有着一种联系,后者是前面铺垫的自然结果,欢乐送葬的隐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乐同日本的传统告别。
在名著中寻找情色描写,是大多数人青春期的隐秘爱好,不过现在明白年少时对于情色的偏爱是理解感情的一种障碍。这本书的情色描写无疑是上乘的,好看得不像一本名作,不过难得的是,透过情色背后描写的女性感情。男人对性是不犹豫的,对感情的承诺反而瞻前顾后,女性对真的感情是不犹豫的,但对男性沉迷于生理满足总是顾虑重重。这个矛盾在渡边和所有女性交锋的主题中出现。在男性─性─情感─女性这条四点一线的关系中,想要得到一种自然的牢固联系,自然要求男性经过性的迷惑阶段后才可以懂得感情,女性则需要更多的理解男人对性的看法才能理解男人。小说中,初美,直子显得更为保守。铃子,绿子显得要开明的多,绿子常以__的开放言语说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名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觉得合乎常理。好的情色描写,意义就在于把帮助男性与女性更深入的理解那个四点一线的关系,以免多数男女被腐朽的社会习俗束缚。
《挪威的森林》应该是大多数青春期男女们的启蒙读物吧。书中提到了同性恋、__、___,有看黄色电影和援助交际的描述等,但书中没有刻意描写做爱的各种姿势,作爱的话语,或者特煽情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书中角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渡边君,这个二十岁左右的男人像所有的正常男人一样,性欲极强。“说实在话,这时我对同女孩困觉已无多大兴致了。在周末夜晚沸沸扬扬的新宿街头东张西望了三个半小时之久,目睹着人们释放出来的由性欲和酒精等相混合的各种莫名其妙的能量,不由觉得自己本身的所谓性欲简直猥琐得不足挂齿。”村上春树先生的这段描写交代的再直白不过了。但就是渡边这样的男人,却可以为最爱的直子而控制住自己的性欲。凭这点上,我是欣赏渡边君的。这让我感受到,作为旁观者的我和他在“爱与性的关系”问题上,有共鸣之处。
微博上曾经很流行一句话,“你敢脱下我的衣服就要敢帮我穿上婚纱!”我赞同这句话,但若改为“如果你无法为我穿上婚纱,那请你停止脱下我的衣服”,我更为赞同。意思和目的相同,但是换个方式表达,逻辑却不同。男人冲动来了无法控制的时候,难免会说谎,例如第一句话。而这时女人往往是充当吃亏的一方。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曾有个年纪大我两岁,但同是涉世未深的女孩问我,男朋友性欲来了要干那事时自己该怎么办。这个年代,貌似婚前破处已经成了无关痛痒的话题。好像早已不在道德圈外的范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甚至有人觉得,爱他,宁愿就和他做也不让他___。我就不明白了,女人作为性爱交易中的劣势群体,并没有为尚未牵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破处的义务。每个男人都有性欲,难道男人们性欲来了的时候,都得让全世界的未婚女子为他破处么?这个结论有点荒谬,不过现在看来,大多数人在爱情尚未成熟酿就了苦果之时,抱怨的结果不正是和这句荒谬结论的出发点是大同小异的么?
但,我们是不是该反问一下,性与爱的关系是不是被模糊很久了呢?人都是奇怪的动物。我们爱着又同时爱着我们的人,我们总是会觉得他们会一直在,就像我们会一直在一样。所以我们从来不曾担心,也很少担心他们的感受。虽然我们有时真的是那么的不经意的伤害到他们,可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真的真的很在乎很在乎他们。我们总觉得我们会永远永远的在一起,不会分开,日子是那么的漫长,我们总是会在那以后的漫长的日子里面弥补上我们的无止境的体贴、美好和爱护。
而对于陌生人,仅仅只是一面。一面而已,以后永远都不可能再相见了。所以,何不好好的对待对方,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呢。所以,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总是不遗余力的体贴、美好和爱护。这或许真的很奇怪,不过仔细想起来,也不难理解。
所以,人们往往认为,为了刻意表明自己对待爱人与陌生人的是不同的而强烈的表达爱,性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可是,认真思考,性作为表达爱最为强烈的一种方式,不该是最神圣的么?为何我们在众多因素尚未确定之前就轻易地表达出来呢?这无疑是在贬低性交的价值。
“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不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儿地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过了。人生就是饼干罐。”书中我犹爱绿子说的这番话。
在我看来,爱与性的关系也如同饼干罐的原理一样,一个劲的以提前尝禁果收获快感的人,总有一天要来吃剩下的苦果。但倘若忍住了,那么吃甜的先还是吃苦的先,或是甜苦掺半着过,也可全由自己决定。人人在每一段恋爱前选择好好珍惜和享受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不丢失自己。女孩别犯傻,不要觉得为此丢失贞操便是爱他的最高表现。男孩也该明白,爱一个人不该以性交胁迫为手段,请记得在替她穿上婚纱之前,你没有权利替她除去外衣。
到此搁笔。我忽然想到的是,倘若我在高中时代把这篇文章交上去,应该是除了偏爱我的语文老师会给我个像样的分数外,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当会毫不犹豫地在我的答卷上画红圈。能像我一样幸运地遇上默默支持着我、而从不给我贴“不健康文章”标签和从不给我这样的“不从高考主流”的人画圈的语文老师的孩子,应该寥寥无几吧。不过,人生从来都是一个逃离红圈与陷入红圈的挣扎过程,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被读者们画红圈的心理准备。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篇7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崛起时代”,经济增长的最盛期。村上春树用一个作家特殊的嗅觉闻到了令国民沮丧不已的精神危机,即都市中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却愈疏离,人们之间逐渐失去了接触的欲望。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1987年他创作了不朽的《挪威的森林》,这本青春恋爱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仍广为传阅。
书中讲述了渡边在好友木月自杀后,与其女友直子走到一起,直子20岁生日,两人发生关系后,直子转入疗养院,渡边要求对她负责,结果得知直子自杀。在直子室友玲子的引导下,与同校小林绿子走到一起的故事。
初读这本书内心很压抑,我居然对渡边彻的印象如此模糊,剧中各人物都出奇的吸引人,也许是被那种特殊的文化和制度所震撼,也为他们的各中不幸惋惜。看了陈英雄改编的电影后,越发觉得书总比电影描写的更加丰富,值得再看。第二次再细读咀嚼,感触颇深,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也更能读懂在木月死后那句: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它本来就包含在个体的存在中。人物的命运相继转接,都是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吸入肺里,一边活着”。也许谙熟的真理如何也不了排解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从理想的角度,我们看到永泽就是个典型。他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可以站在众人之上审时度势,春风得意,同时又是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背负着十字架在人生的征途上匍匐。在臃肿庞大官僚机构中,摩拳擦掌,想要知道自己能爬多远,有多大本事。他曾生吞蛞蝓,众人的挑衅下永远越发坚强,内心认为人永远不要同情自己。但就是这样的精英,谈及理想,却说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想做绅士: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竞争中他漠视所有人的才智,认为人们都在劳动并非努力,着实是一位成功的男士。在爱情上,初美对他种种行为容忍,却也最终没能有个结局,他选择了成为精英,也同时放弃了这位有着不易被发现却又能深深打动人的魅力的女子,他不爱自己,内心的空洞饥饿感促使他厮混,那句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一语中的的说出了他病态的挣扎。
在交友方面,渡边君的描述贯穿小说。他能体会到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才不愿勉强去交朋友。他怀念木月在世待自己和直子的坦诚,不像永泽把他超出众长的才华花儿戏般的随意张扬。与永泽的相遇是因为他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喜欢。两个人曾用同一种方式排遣孤独,但其后带来的只有空虚……渡边这样的凡夫俗子,喜欢看书独自听音乐,在大学课堂上,读克洛岱尔,读拉辛,读爱因斯坦,但这些书他也不喜欢,只喜欢阿珀达依库,菲茨杰拉德,莱蒙特。钱勒德……再不喜欢的课也会去上,只为了练就忍耐力。对于学生崛起的_____,他本应是有青年学生的天然反叛意识,最终也因为学生领袖们的怯懦,对此事态变得麻木不仁,直到绿子的出现,生活才好像刚刚开始。
对于亲情,主要是绿子一家,在了解日本文化背景下,能体会到绿子对父亲的怀念,而对于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说的宁可拿她和姐姐的命去换母亲的命时,她也表现出了十几年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爱护的抱怨,及对于一份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很自然的向往。父亲胆小怕事,在生活上循规蹈矩,活的也很苦闷。压抑导致对子女关爱欠佳,同时绿子自立的一面也是作为一种鲜亮的色彩为《挪威的森林》增添了一抹绿光,从书中走到每位读者的心里去。
关于爱情,木月和直子,直子与渡边彻,永泽与初美,渡边与小林绿子,他们错综复杂的故事仿佛色彩过于鲜明,把这本书的风格通过人物润色的很好看。木月与直子年幼相识,在感情和性上没有约束,青春期过的比常人更轻松,自从木月自杀后,直子心里甚是怀念,最后去疗养院,把渡边当成精神寄托。渡边也知道直子从未爱过他,每每想起直子告诉他,希望能记住我,记住我曾经存在过。渡边君就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过都没爱过他。看到这感慨,耳畔想起了甲克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想象他坐在飞机上怀想起过往,时间以秒的速度回放脑海里库存的记忆,伴着不快的吉他伴奏,想起玲子这个人对他和直子在疗养院的表演和倾诉,一想起本想为直子守候一生,却只能回想而再也无法付诸的愧疚,翻江倒海…。。。遇到绿子算是把这死亡接转灰暗色基调一扫而光——她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纵令那时我们未能相遇,也会在别的地方相遇,有些人就是因为相遇而相遇。要容忍她百般任性,她才会把爱情交付给一个人。村上写到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沉默不语,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
前两天看了由岩井俊二拍的老电影《情书》改编自《挪威的森林》,基调是大雪的纯白色,把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纯美刻画的很到位。在提到至亲的离去,联想到这句致静好岁月的话——“我曾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等明白过来时却已两手空空,谁也不再鼓掌,谁也不再娇宠,从死中学到一个道理,并将其作为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铭刻或力图铭刻在心。”
这多种情感,在成长中定会有所思发,在此对我身边的人衷心地说声,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