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史铁生读书笔记

| 志全

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史铁生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史铁生读书笔记1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我”、那个“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和声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谈话的场面映入眼帘。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期冀,以及社会的不公与欺压。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觉得还是感性在前。因为里面有打破常规的想法,譬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获的自由;婚姻也许会让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的美好;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个信念在支撑,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念不同罢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复存在,这和肉体无关,说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觉得纯净柔软,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贫瘠锋利的土——这是现实。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说的也是理性。

当今,很多年轻的写手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纯净、柔软而现实,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沉稳。相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质量。

因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史铁生读书笔记2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史铁生读书笔记3

有人说写作不过是一个人的自我絮叨,而史铁生就在这絮絮叨叨的自我对话中完成了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史铁生读书笔记4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史铁生读书笔记5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史铁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史铁生的读后感600字5篇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400字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600字5篇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5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00字

史铁生:史铁生精选集【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我与地坛史铁生读后感800字5篇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5篇

7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