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 本烔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五篇

《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1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不足,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如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苏轼出生。眉山这个宁静之地,被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介绍了苏轼一入朝廷还未多久,就因乌台案被捕入狱,那时,他何尝不是一位怕死的凡人!整天盯着窗外,想入非非。潮湿幽暗的监狱,还常常伴有令人作呕的老鼠和挤满灰尘的蜘蛛网,纵使一人再有满腔热血,再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内心也会被痛苦与疑惑的刀痕划的伤痕累累。

整整103天后,苏轼出狱,却被贬黄州。这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有一个安逸之地可以静静调养了。

一开始,苏轼对于黄州这一片荒芜之地,是不知怎样调整自我的。而且那儿只有忙于耕作的农民,他很无措,又很迷惘。他找不到方法治理这里,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直到有一日雨后,雨水从屋檐滴落,不远处有一座寺,点点禅音奏响,声韵萦在苏轼心头,让他迈向那座寺。不知,他在寺里遇见了什么,但见苏轼回到家中,不再闭门不出,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

从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之地,他品茶、喝酒、写诗、作画,还不忘发明美食。他的诗褪去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一份淳美,那种只有在酿了多年后的清酒,才能散出的甘甜。

当阅读到苏轼的《赤壁》时,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我的眼前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跨越了千年的一次交谈,隐隐灯光中,我的面前还是当年那位苏东坡。他饮酒作乐,畅谈人生,可我能从他眸里,看到一片宁静的心湖。此时的他,不再是曾经锋芒毕露的苏轼,而似一位天仙,先天地生,却肉身成圣。他不是凡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同样也不是神仙,因为他并不愿被天庭的规则所束缚。

如今,仍有许多人羡慕他:为何能在当时那等混乱的情形下仍不受官场影响?我想我的内心是这么回答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如苏轼自己所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今日仍有许多人为功名和财富而钻营一生,真想让他们多读读东坡的诗词,学学他的豁达与从容,为官造福一方,为民奉献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应是,苏轼在今后再怎么坎坷的路途上,总能淡然相对的原因吧!

放下心中杂念,也勿好高骛远。要知,有些事,有些人,终将成为匆匆一瞥。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

我读过很多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这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林语堂用极优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作家、大书法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士大夫……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最感染我的品质是他的乐观、豁达。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为官44年,他一贬再贬,由黄州到惠州,由岭南到海南,愈贬愈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苏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被贬黄州时,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东坡笑看风云的乐观旷达;在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跃然而出。苏东坡在被贬后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心存浩然正气,心系黎民百姓,成为“百姓之友”。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我努力地适应着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高的学习强度、更难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独自住校生活的困难。我还有好些题不会做,有好几次小测没考好,有几件衣服没洗干净,有一次被宿管扣了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要学习苏东坡,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释放坏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冲天而起,成就最美的雪浪。

《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乐观无畏,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怎能不热爱呢?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他那万古不朽的乐天派精神。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5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过人之处在于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000字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800字

有关于《苏东坡传》800字精选5篇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600字大全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6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7篇1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6篇4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9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