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

| 冠兰

读完《雷雨》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5篇,以供大家参考!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1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与一般人们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悲剧不同,酿成这场悲剧似乎不是人性中的恶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之常情”和一种宿命论的影子。

周鲁两家三十多年恩怨情仇宿命般的纠缠:周家老爷周朴园曾为了门当户对的联姻驱逐平民鲁侍萍和他奄奄一息的二儿子,三十年后鲁侍萍却重返周家,而矿地上那个激烈反对他的工人鲁大海竟然是他的二儿子。这还不算,当周冲这个对未来怀揣着无限憧憬的无辜的向阳的青年毙命于天雷这种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天之谴责时,我们的情感几近爆发:“这真是太残忍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结局惩罚的是人性对权利的贪婪,是贪婪之人自掘的坟墓,恶有恶报。然而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就是那些人之常情吗?那些在封建社会中尚未湮灭的人性的光辉:周朴园为父的涵养和气度,周冲诗意的理想以及鲁侍萍的善良等等。当这些在《雷雨》中被一件件毁灭,尤其是那象征天谴的雷电划过长空劈碎最后的美好时,我们多半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迷惘:善而恶报,这是为什么!难道这种情感就是曹禺所要传达的悲悯之情吗?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生命本身的无奈,需要我们悲悯‘天地间的残忍’”。我想这里的悲悯应当是人类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时情感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一种深层次的同情。丰子恺的《护心画集》正体现了这种悲悯:“乱世做人羡狗猫”、“洋房四面是茅棚”以及他观阿里山的云海时写道的:“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无一不是这种悲悯的流露。有人批评他“不为穷人喊救命,却为禽兽将护生”。这话也许一针见血: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共情正是悲悯博大的内涵所在,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战争中的敌人。

而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雷雨》所体现的悲悯正是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悲悯,是对任何生命尊重的一部分。悲悯既是对恶的宽容,也有些对“命运弄人”的惆怅。悲天悯人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世的苦难,也许是对曹禺作品中悲剧的最好情感归宿。

《雷雨》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的冲突,不是传统地赞扬人类战胜并改变命运,而恰恰体现了其阴暗面,带有种宿命论的影子,最终带给人心以悲悯之情。怀揣着悲悯之情,我不禁想起《人间世》中一个又一个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患者甚至是那些与命运、死神斗争的医护人员,想起被澳大利亚大火埋没的五亿多生灵,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宿命面前渺小无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而悲悯正是这孤岛间的桥梁,在每个生命的互相尊重中建立起一道爱的屏障,用悲悯用宽容化解恶与宿命。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2

第一道惊雷声骤起,恰如无尽黑暗之中的一束光亮,给无数迷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雷雨,可以说是一出悲剧,是一出用血缘、罪孽、伦理谱写而成的人生大悲剧。

繁漪可谓是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新社会女性的代表,一个在旧社会制度的牢笼下,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她的爱情是可敬的,但也注定是可悲的。繁漪,取涟漪之意。涟漪,涟漪,注定撼动不了“死水”。可以说,在这种难以抗拒的时代背景下,繁漪的爱早已变得畸形,就像作者所述,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早已使她变得痴狂。而这个人物的塑造,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雷雨》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而丰富的。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生性憨厚,富于幻想,却又对现实的嘲弄无能为力。在这个混乱的大家庭里,他显得那般格格不入。而四凤的出现犹如一个引子,引发了他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对爱情的深深的憧憬。四凤的性格,同是以天真、单纯为始,但现实的一连串打击,使得她的心渐渐麻木,乃至最后,得知自己的所以爱之人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受不了打击,夺门而出,最终触电而亡。周萍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更是一个只会逃避现实的懦弱的人。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一个悲剧的故事,结局也早已注定了悲剧:四凤死了,周冲也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有人说,《雷雨》所表现出来的,是阶级斗争,因为有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但是从作者的本意来看,看到的更多是悲悯。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瞰地上的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罪孽、社会的黑暗。

《雷雨》在社会矛盾的层层叠加下的三十年代,更像是一声呻吟、一声呐喊。《雷雨》作者曹禺曾自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制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所以这本被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作,实可以称为黑暗社会催化而成的产物。

四幕一剧,当帷幔缓缓落下时,众人皆如梦初醒——三十年雷雨,三十年梦,梦醒皆为一场空。这场雨不仅填补了人们千疮百孔的心,还洗涤了那早已麻木的灵魂。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3

《雷雨》就是在这样的黑暗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家族的爱恨离愁,矛盾和冲突充斥在《雷雨》的字里行间,它让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那阴险狡诈的丑恶的脸,他们唯利是图,根本顾不得自己亲人的感受。

周朴园,他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一生就验证了资产阶级丑恶的本性。一个风流少爷看上自家女佣,这样的结合在我们看来必须不会有好的结果,他那只懂得爱自己的心,怎会了解爱的真谛,怎会把一颗真心交付给侍萍呢?他只是被侍萍的年轻和美貌所打动,被那青春与纯朴的新所诱惑吧?这样的人怎会和侍萍长相厮守?

鲁侍萍,最终还是被那个为了自己的前途的周朴园抛弃了。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刚出生几天的二儿子,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离开周家的?原本杯具到此结束即可,可惜命运弄人:她的女儿又和她的儿子——一对同父异母的青年相爱了!

这一切是被那个敢于争取自由,敢于斗争的繁漪捅出的。她受够了周朴园的折磨,她把爱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他的这个儿子却继承了父亲的传统,爱上了自己家的“丫鬟”,这给本来就已身心疲惫的繁漪致命一击。她疯了!疯,才是她唯一的下场:她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她那敢于追求和争取的精神会使整个封建资产阶级走上灭亡,但是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不会被轻易打败,更没有到灭亡之时,因此她只有疯掉,疯掉能够忘记一切痛苦,不用在忍受世间一切烦恼。繁漪是值得赞美的,她让爱变成恨,让恨变得疯狂,但是她的心灵仍是光明的指引,仍是冲破黑暗社会的曙光。

周冲,是另一个指向光明的路标。他对生活充满期望,他对四凤的喜爱是最单纯的,没有任何世俗的、功利的——他只想和四凤一齐读书,识字。但是周冲是一个生活在飘渺和憧憬的梦幻里的人,他对现实缺乏深切的了解,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但是他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和潜质。最后,他的惨死,不仅仅揭示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一切完美的对立,同时还揭示了资产阶级背后隐藏的悲哀。

《雷雨》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注定了它只能是一部杯具!鲁迅先生说,杯具就是将完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啊,在那雷雨交加的夜晚,周公馆里的这些人死的死,疯的疯,这不就是一部杯具吗?这是周公馆的杯具,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杯具!

应对这一幕幕悲惨的画面,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庆幸,正因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生活在一个阳光洒满大地的世界。我也衷心地期望那样的雷雨之夜从此一去不复返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4

听说《雷雨》改编为芭蕾舞剧,人们不无耽心:那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盘根错节的故事线索、人木三分的深刻主题,舞蹈跳的出来吗?

最近,记者在上海戏剧节上看了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编导大胆的构思、舞蹈家的出色表演,象一杯醇酒,陶醉了全场观众。看过话剧的说“忠实原著”;没读过原作的称赞“这个芭蕾有戏,让人进戏”,外宾们反映“完全看得懂,舞蹈语汇很美”;话剧原作者曹禺高兴地说:“很成功,体现了原作的主题!”……

舞剧《雷雨》中只有周、鲁两家的八个角色不但没有为了“群舞”而增加几个丫环,甚至删去了话剧中的几名仆人。一个大型舞剧完全不用群舞,在芭蕾史上开了一个先例。全剧几乎全部由独舞、双人舞组成,一但没有一段是重样的。繁漪、周萍之舞缠绵,四凤、周萍之舞轻盈,四凤、周冲之舞活泼。……编导给每个人物都赋予了个性鲜明的舞蹈语汇和音乐形象:繁漪的激烈追求,鲁大海的雄健刚强,周朴园的色厉内荏。而鲁侍萍,除了深沉朴素的舞步外,她的音乐中还揉进了无锡小调。

这种处理,编导胡蓉蓉称之为“舞蹈结构戏剧化,戏剧处理舞蹈化”。她说:“芭蕾也要打破程式。”因此,她们没有在舞蹈动作中追求那些脱离剧情的技巧展览,而是抓住每一角色的性格特征,凝炼为舞蹈语言;按照情节的发展设计舞蹈。演员们感到“很顺”。扮演繁漪的石钟琴每次排练后都要沉默很久,才能从人物的感情中慢慢走出。这种与人物息息相通的自我感觉,在技巧性很强的芭蕾中,过去是不多见的。

考虑舞剧特点,编导对原剧结构作了剪裁:话剧一、二幕合成一幕。并增加了繁漪、周萍爱情的序幕,把“母子闹鬼”形象地展现出来,埋下暗线。同时,又增加了周朴园与侍萍离散的回忆场面,为全剧定下了悲剧基调。戏结束时,编导又用几组塑象表现了人物的结局:四凤、周冲惨死,周萍自杀,周朴园、繁漪痴呆……,这个画面,如同一部浓缩的《雷雨》。而在这几组造型之间,鲁大海搀扶鲁妈,迎着光明,缓步走来。观众反映:“这个尾声很解气。”

参加《雷雨》演出的有观众熟悉的著名演员石钟琴、茅惠芳(饰侍萍)、钱永康(饰周朴园),也有相当年轻的芭蕾新秀。繁漪的另一个饰演者杜红玲只有23岁,刻划人物准确深刻。她用狂热的舞蹈,层次分明地揭示出角色的渴求到绝望。手中的扇子、纱巾运用十分得当,增加了造型美感,又不失生活根据。

扮演四凤的任齐风曾在世界芭蕾比赛中获奖,年仅18岁。单足旋转等高难动作在她做来,却总给人以明快.轻捷的印象。周萍(杨新华饰)托举中,她每次变身,都在空中出现一个新的优美造型,与后来对雷起誓的悲怆跪步,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真相大白时,是一段七人组舞:周朴园在中央旋转,其他人围着他追逐一每个人情绪、舞蹈都不相同,把剧情推向高峰。编导之一杨晓敏说:“芭蕾不能说话,但长于表达最强烈的感情。”组舞的悲剧效果,甚至超过话剧演出。

胡蓉蓉是老一辈舞蹈艺术家,杨晓敏、林心阁等都是年轻的演员。她们选择《雷雨》作为芭蕾改编我国现代文学名著的第一次尝试,困难极大。但她们考虑到:《雷雨》为观众熟悉,剧本精彩,人物性格鲜明,冲突激烈,正是芭蕾用武的宝地。有人问:为什么专挑这个难题做?她们的回答是:“为创作中国气派的芭蕾舞铺路!”她们还说:“我们理解的民族化,不一定光是扭秧歌,而是表现中国题材、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雷雨》确实是我们中国的芭蕾!

雷雨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5

——题记

读《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了它的通篇内容。在感受了其神韵的文字魅力和行云流水的情节之后,那样突如其来的死亡的结局,到让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复了那些纷乱的情绪,反念想一想,也许“死”,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痛彻心志后的解脱吧。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最终还是要把灵魂交还给上帝的。“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到也不失清晰。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死掉的人也许是终会获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辈子的苦痛所折磨。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24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