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5篇最新精选

| 庄宇

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5篇最新精选

  《一个都不能少》 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5篇最新精选

  2020《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自3月16日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开播以来,守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开播便迅速成为甘州区明永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大生活习惯。

  该剧生动讲述了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甩掉贫困帽子,走在小康路上”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党中央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以及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昂扬斗志和坚韧品质。

  沿河村党总支部书记牛克军边看边激动地说:“电视连续剧全程在张掖取景拍摄,每次看到熟悉的风土人情,就好像演绎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令人倍感亲切,无比振奋,更加坚定了我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立足岗位,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明永镇扶贫专干王玉莹动情地说。

  2020《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2】

  在张掖全程拍摄创作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九时黄金时段首播,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度重视,迅速安排部署,通过群发收看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形式,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广泛宣传的同时认真自行收看,并及时组织集中观看。

  该剧播出后,一幕幕熟悉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感人场景,引起湿地保护工作者强烈共鸣。大家工作之余,纷纷畅谈剧中情节,畅享脱贫故事,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保持决战决胜和攻坚状态劲头,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松不得”的责任感和“停不得”的使命感,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工作,切实有效恢复黑河湿地生态环境,严守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真心用心为人民群众谋生态福祉,让张掖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据了解,该剧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为背景,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等主题展开,不仅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而且还展现了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以及带有浓郁西北风情的土墙陋屋、智能化的新农村小区都在剧中一一呈现,必将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时代篇章不懈奋斗。

  2020《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3】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开播,第一集就紧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题,聚焦精准脱贫,奏响时代强音。

  《一个都不能少》由知名演员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领衔出演,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该剧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政策指导,是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由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市政府、咸阳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公司联合出品。

  精准脱贫群像立体鲜活

  《一个都不能少》第一集,成功塑造了角色群像,也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映射“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扁度口镇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焉支村要在全镇面前领衔表演太平鼓。没想到,村口发生山体滑坡,村支书夏宝生(赵君 饰)带着村民救人,没能及时赶到丰收节现场。丹霞村书记赵百川(黄品沅饰)亲自上阵救场,夏宝生认为赵百川是在抢功出风头。

  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全县最富裕的丹霞村要与贫困村焉支村结成对子村。然而,两村积怨很深,在丰收节上就摩擦不断、矛盾升级……

  虽然只有短短一集,但已经能令观众体会到主创团队扎实的剧本创作和深厚的叙事功底。第一集出场人物众多,不光人物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令人好奇的故事,丹霞村和焉支村的群像立体接地气。

  有了第一集的铺垫,更令观众期待《一个都不能少》的后续剧情发展。有观众评价:“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两位村支书性格不同,两位老戏骨更是飙戏非常,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喜剧电视剧,显然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兼顾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了电视剧以矛盾冲突和故事性为主的大前提,《一个都不能少》将会成为近期即将火爆起来的剧目。”

  西部风光美如画打造甘肃新名片

  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一个都不能少》还呈现了绝美的西部风光。

  第一集一开始,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就铺陈在观众的眼前,太平鼓队在山间打鼓的画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西北汉子的豪迈。导演兼出品人白永成说,希望通过《一个都不能少》将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从今晚起,《一个都不能少》继续与您相约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每晚2集连播。

  在剧中,虽然只相隔十几里路,焉支村的土墙陋屋和丹霞村的智能化新农村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对贫困地区现实变化的刻画,也是对脱贫攻坚成就的展示。

  白永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融入《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中:“小时候家里确实条件不好,自己走出来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除了切实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脱贫,更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视觉上的极致美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亮点之一。剧中还会呈现造型奇特、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等西部著名景点,每一帧画面都自带中国西部美学特征,令人期待。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试图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一个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的、村民们纷纷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新农村。

  2020《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4】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3月16日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持续发力的新作品,是2020年献给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系列电视剧的首发作品。

  正如,抗战的炽热烽火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篇章,新中国建设的豪情奏响了《歌唱祖国》的豪迈旋律,改革开放的大业孕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美好憧憬,紧扣民族心音,投身国家征程,倾心人民愿望,书写时代篇章,是我国文艺创作的优秀品质。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前,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我国文艺创作攀登高峰的使命所在,是国家媒体把握创作导向、引领创作方向的职责体现。

  2020年的初春,在中国大地上,顶料峭春寒,奋斗的中国毅志昂扬在抗疫的奋争历程中,迎苏醒春风,坚定的中国脚步踏在脱贫攻坚的奋进道路上。

  在脱贫攻坚战的前沿,攻克“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正在荧屏上铺展开来,《一个都不能少》率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与观众见面了。

  《一个都不能少》的情境是典型的。故事里,同在西部地区的培黎县中,有着千名村民的丹霞村是全县的首富村,而只有百十来人的焉支村,却是全县唯一的贫困村。在两村对比的贫富差别之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显现出来。同时,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我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的成果,也在本剧中两村对比的基础情境里得到呈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主旋律创作的根本所在,贴近时代发展的变化,是主旋律创作的创新所在。

  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在故事情境的起点上,通过丹霞村写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也通过焉支村直面了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艰难。

  从《礼记·礼运》中对“小康”社会的构想,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深切的人文理想,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如一的实践目标。“一个都不能少”形象地说明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在本剧中,“最后一公里”这个剧核,具象化为焉支村这块“短板”,典型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这些“弱志”形象。扶贫不是养懒汉,“懒汉”仍想蹭扶贫,从央视一套热播的《索玛花开》以来,扶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批发式”地塑造帮扶难点,在批量难点中开掘脱贫攻坚工作亮点,《一个都不能少》是最为鲜明而集中的一部作品。

  与此前脱贫攻坚作品中,常常通过引进互联网销售平台,解决乡村土特产销售达成致富不同,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电商退场,“网红”却闪亮登台。当贾吉祥把自己养牛的工作片段发到网上,成为“网红”之后,激发了三不沾放弃果园工作、打造自我“网红”的欲望。

  剧中,在三不沾的直播场景里,在他被大盆炮仗面撑得呕吐后,作品触及了脱贫想法中的“捷径致富法”,不仅与“人无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速成法殊途同归,而且超越了扶贫的范畴,提示我们切莫忘记“诚实劳动”是致富的根本。

  在“爆款”“网红”日益弥漫于网络平台之时,这部扶贫剧中刺破的不仅是三不沾的“网红泡沫”,而且对村、乡、镇、县、市中,大大小小形象色色的“网红拜物教”都有拍案之效。三不沾的身份是被扶贫对象,但三不沾的“暴富”思维却未必限于贫困村。剧中的这一艺术笔法,有超越乡村、直抵都市的贯透力。

  《一个都不能少》把“扶志”放在了叙事的焦点上,而在“扶志”的故事里,又纳入了“励志”的层面。在“扶贫先扶志”一端,两村合并后新丹霞村的工作重点就是帮扶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在“励志”这一端,赵百川、夏宝生、刘东桥、付鹏等村干部,也是被激励的对象。

  从县委书记蒋为民开导赵百川带领丹霞村民接纳焉支村入住,到夏宝生开诚布公向赵百川坦诚责任感淡薄,本剧所呈现的脱贫攻坚故事,也是党风建设和干部队伍成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的作风。”《一个都不能少》在讲述帮扶贫困户这个“短板”故事的同时,也鲜明地讲述了在帮扶工作中,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短板”的故事,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展开了群众引导和干部教育的共同成长与成熟图景。

  剧中,丹霞景观美不胜收,一如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但仅有“物华天宝”是不够的,诚如没有大禹治水,就不会有安居乐业,没有筚路蓝缕,山林不过是一片荒榛。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奋斗史。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丹霞风光因为由丹霞村式的自强不息而美丽。

  《一个都不能少》是2020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中,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的首发作品,与脱贫攻坚同步伐,与时代使命相呼应,这是它值得肯定之处。在“两村合并”的新视角开掘中,若能更深入地塑造“先富村”的心态、“贫困村”的心理,在先富与后富的心灵碰撞中展开小康共同体的多彩故事,则七彩丹霞的景观就更加驰魂夺魄了。

  2020《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5】

  作为2020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首发之作,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紧随现实中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中的奋斗事。该剧自3月1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以来,深受广泛关注,剧中反映的精准扶贫路上扶愚、扶智的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展示的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也激发了更多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助力深度脱贫。

  这几天,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维龙一家格外高兴,因为全程在甘肃张掖创作拍摄的36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让他家也上了一回电视。2017年,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入住梨园新村后,在村上协调下,马维龙在景区附近谋得工作一份,从此他家不仅实现了新居,也有了增收门道,2019年底脱了贫。“这次剧中‘焉支村’书记夏宝生搬入新居的场景就是在我们家拍摄的,我儿子的新房也作为剧中夏宝生书记女儿结婚的新房进行了拍摄。为留存纪念,剧组拍摄完后,我们一家与主演进行了合影留念,最近电视剧也播出了,很振奋人心,很激动。如今我们家也脱贫了,往后要好好发展,努力也过上小康生活。”马维龙说到。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以真实而鲜活的内容表达,充分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在本剧中,“最后一公里”这个剧核,具象化为焉支村这块“短板”,典型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这些“弱志”形象。

  “扶贫不是养懒汉,也没有捷径致富法,电视剧告诉我们切莫忘记‘诚实劳动’是致富的根本。这些年国家扶贫力度相当大,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有些扶贫光靠国家给你支持,你自己不动不苦干那永远也富不了。脱贫致富国家支持你,你自己也要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苦着干,才能真正的脱贫。”观看了电视剧的倪家营镇梨园村村民彭克仁老人感慨地说。梨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童成林也表示:“尽管党的政策好,但也不能光靠政策,现在我们虽然老了,但也要自己努力。”

  在《一个不能少》电视剧中,富裕的丹霞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果,而焉支村则是如今总攻时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剧中讲述的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中的奋斗事也激励着临泽县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助力深度脱贫的信心与决心。

  “该剧一方面真实的反映了咱们农村的一些贫困家庭和一些实际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广大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取得的成效。电视剧播出以来,我们全镇的党员干部群众都积极收看。在收看的过程中,也启发了我们思路,南台村作为全省乡村旅游专业村,近年来依托七彩丹霞景区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让老百姓分得了足够蛋糕,但是作为一河之隔的梨园村,相对而言经济还比较薄弱。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党建联盟、跨村联合,以南台村带动梨园村,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这方面真正的破题起步,带领我们两个村的老百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倪家营镇党委副书记张凯说。

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