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 阿祖

热爱读书是我们应该要有的态度,读书心得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书心得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451955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451954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2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

#841143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3

不知道如何开头。一本书读了大半年,可以看出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当然,也有我自己的惰性原因。今天,不是想聊生了二胎的职场妈妈的不易,而是想装个B,看!我一个二胎职场妈妈,理应很忙的人,居然花时间读了一本好书,而且还愿意写读书笔记,厉不厉害。其实,想写读书笔记是因为最近关注的"常青藤爸爸"公众号里发起的读书活动,断断续续读完一本书,如果不写点读书笔记,感觉真的是囫囵吞枣,读完却没有消化。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由36份家书构成,所以很多话题特别有共鸣。例如《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里提到的"失败启蒙",读到这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长舒一口气,一下子接受了自己最近低迷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失败。为何这么觉得?身边的人说,你有儿有女,家庭幸福,工作稳定,事业顺利,经济宽裕,还有何不满?额……不是不满,而是我觉得自己失败。工作做的不温不火,得不到大的肯定,也挑不出大的毛病。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尽力,有时又觉得自己惰性很重,甚至自以为是,讨人厌了。

生活里更是一地鸡毛,一个小小的质疑都会让我怀疑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这种不自信不就是失败的感觉么。然而,读完这篇,我想学着接受自己的失败,正视自己的这点不自信,然后,呵,没有然后了。再比如《给河马刷牙》提到的"平庸",我这一生是注定"平庸"了,是的,现在的工作既没有给我时间,也没有给我成就感(有时认真完成一个项目获得的成就感很快又会被更多的项目击得粉碎),一个"失败者"嘛,能做到平庸已经不错了。然而,让我神经触动的是我必须承认,是的,我的孩子或许也是"平庸"的。熙宝很小的时候,我觉得,哇,她天赋异禀,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她是平凡的,甚至平庸的。但,我还是希望她长大后能选择一份让她有时间有尊严有成就感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然,其实目前社会上绝大部份的人都是被迫谋生的,至少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民是这样的。可是,我还是想为此努力。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话题是我看不太懂,或者说不太有共鸣的。比如《KITSCH》提到的"刻奇",我百度了这个出自德语的英文单词,或许可译为"媚俗"或者"自媚",但好像都不合适,所以最后直译为"刻奇"。再比如《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提到的香港没有咖啡馆从而引申的香港文化,以及《缺席的大学生》里提到的"游行",为了争取普选权,香港的大学生应该去游行么?读书笔记如果是我,我应该也是不会去的吧。还有《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里提到的"禁烟政策",哈!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的孩子觉得由政府做这个决策理所当然,但那位德国长大的安德烈认为"禁烟政策"应该由香港人民充分讨论后再决定,因为德国社会各阶层就此问题讨论了3年才有了禁烟政策。

总之,看完整本书觉得龙应台女士(我还是想尊称她为女士,没有原因,我任性)的两个孩子,安德烈和菲利普思想独立。而我,也希望,将来熙宝和咚宝长大后,也能以这样的方式和我讨论一下他们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世界的一些看法,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841215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4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451962一年级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

陆陆续续的最终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景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教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可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个人感触六篇

亲爱的安德烈中小学生的读书笔记600字5篇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亲爱的安德烈》初中读书笔记600字大全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00字

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7篇2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00字

23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