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

| 舒洪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争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精选篇1

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这本《追风筝的人》终于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的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想要倾诉的一种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不得不说,这些是吸引我继续读完它的一个理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精选篇2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他的父亲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正直刚烈。阿米尔的性格里却缺少父亲的豪迈勇敢,只喜埋头读书,被人欺负也不还手。与他截然不同的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这个兔唇的男孩有着令人吃惊的运动天赋,每当阿米尔遭人欺负,总是哈桑为他挺身而出。阿米尔和哈桑虽然情同手足,却有些嫉妒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和疼爱。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阿富汗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然后追到那只掉落的风筝,就是赢者。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尔迎来了最大的一次风筝联赛,阿米尔希望能在这次大赛上夺冠,以赢得爸爸的钟爱。

当他把最后的对手的一只蓝风筝割落时,整个赛场都沸腾了,他看到父亲在为他欢呼。追风筝的任务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负所托,成功追到蓝风筝,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们截住。哈桑不愿意交出风筝,遭到阿塞夫的。寻找哈桑的阿米尔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没有勇气上前救助。阿米尔得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关爱,但哈桑的存在却让他内疚痛苦。终于,他不堪重负,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虽然父亲执意留下他们,他们还是黯然地离开了。同时离开的还有他们对真情的失落迷惑与痛楚。也许爱到极至便是相互的伤害吧。聪明自尊的哈桑父子选择了远离与隐忍。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欺负弱小,用卑鄙掩盖。然而再弱小的人也有自尊与庇护。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随着阿富汗政变,阿米尔随父逃到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父亲的好友拉辛汗的电话,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重回故土的阿米尔得到了哈桑的独生子被曾经的宿敌绑架的消息。

人性的胆怯和本真在阿米尔又一次面对命运考验时做出了他早该在几十年前就做出的选择,面对曾经羞辱过哈桑的敌人,阿米尔用自己的方式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精选篇3

我想在这个时候来回忆两个男孩的故事。阿米尔放一只有玻璃屑的巨大菱形风筝,哈桑咧着兔唇在后方傻笑着追,天真正直得没有一点瑕疵。一场风筝比赛过后,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受到了几个孩子的殴打,而阿米尔却因为胆小而留下了一生的悔恨。阿米尔明白哈桑受到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凌辱全然是为了保护自己——阿米尔少爷,而那个躲在墙后的性格懦弱的少爷是注定不会上前帮忙的。阿米尔感受到了良心上的巨大折磨。痛苦万分之下,他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鼓起勇气,回到故乡,在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面临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与更艰难的抉择。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我想说的这两个男孩是《追风筝的人》一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他们就这样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种族不同、地位悬殊,少年的心是贴在一起一同跳动的。从阿米尔离开阿富汗到美国,他就开始不断地成长。父亲权威的轻易堕落,父亲的不治之症,哈桑的噩耗……一个一个的灾难在阿米尔年轻的心上发生着,磨砺着他向着更坚强的方向努力生长。而在成长路上,他拥有的是接受一切沧桑的巨大勇气。只有拥有这,才会对苦难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会对大是大非有所触动,会对任何美好有所发现。这两个男孩,终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学会了原谅,完成了救赎。

我羡慕他们的友情,可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现在没有玩伴也不必感到孤寂,现在的我多么想拥有一颗明澈的宽容之心。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都会引起我心头不快:父辈的多话,被我理解为无聊;他人的个性,被我理解为张狂;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被我理解为虚荣。我眼中的世界曾被蒙上灰色的纱罩。读完这两个男孩的故事后,我想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沧桑,对世界的理解顿时发生了改变:父辈的多话是为了调剂平淡的生活,更是为了融洽亲子关系;他人的个性与朋友圈的分享都是别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谈不上对与错的,与其背地里生出不满,不如坦然接受。在阅读《追风筝的人》一书的同时,我的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年少的我不一定经历过大风大浪,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走自己的路。可书中的经历是如此宝贵,值得学习与借鉴。我一路上都在成长,在身体长高长壮的同时,为人处世也应该带上历经沧桑后的谦逊平和,阿米尔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对眼前人的珍惜与理解。他人是好是坏不由我决定,我应当好好把握这一份沧桑与宽容之心,望向世界的眼神从此便格外明亮。成长路上,这两个男孩影响着我。有你们,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精选篇4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的思绪如同天上的一只只风筝高低起伏。宛若在梦中,我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对我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起了那只蓝色的风筝,想起了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扎拉少年。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那时的阿富汗没有硝烟,没有战火,阿米尔和哈桑就出生在这里,一个美丽祥和的地方。

阿米尔和哈桑的命运,或许在出生时就已注定。也许是阿米尔父亲与哈桑父亲的主仆关系,也许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歧视,使阿米尔和哈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阿米尔十分渴望父亲的关爱,于是参加了一场风筝比赛。当天空中只剩下他的红风筝时,他取得了胜利。忠诚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但就在回去的路上,哈桑被曾经得罪过的人拦下。这时阿米尔也找到了哈桑,他看见哈桑被人欺辱,却跑到了一边。正是因为他的胆小、怯弱,使他一生都在赎罪的路上。

我们或许无法责怪阿米尔。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藏着一个像阿米尔一样的小人,胆小、怯弱的小人。我们只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弥补我们所犯的错。

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放弃了在美国安逸的生活,回到了阿富汗,时局动荡的阿富汗。是的,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一路上,他历经坎坷,也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要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的亲侄子。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再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在这条通向好人的路上, 阿米尔一直在赎罪。历经千辛万苦,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灿烂的晚霞中,一只只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又是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和索拉博齐心协力,将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割断,他们赢了。当那只风筝飘落时,阿米尔追了上去。就像儿时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一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用一生去追的那只风筝,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正直、善良、诚实。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他自我期许的人。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精选精选篇5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这是《人物》对《追风筝的人》的评价。诚然,我等凡夫俗子,生活平淡无奇,不一定能经历作者那样跌宕的人生,但书中所写,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书中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成长所带来的伤痛。童年时所犯下的背叛、诬陷、欺骗以及嫉妒等错误,一直都是缠绕阿米尔的噩梦,让他耿耿于怀,自责内疚。在历经了漫长的成长之旅后,已入中年的阿米尔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变得更加美丽。

读完全文,感叹于它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于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于轻描淡写中展现出人性的脆弱与成长。

那么,追风筝的人,究竟是谁呢?

是哈桑吗?故事中,他曾是追风筝的高手,阿米尔曾赞叹哈桑,说他体内似乎有某种指南针。又或许,阿米尔才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吧。在这部小说中,阿米尔不断在追风筝,在成长。

小时候,阿米尔想方设法赢得追风筝比赛,为的只是得到父亲的肯定与喜爱,为了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读到这儿,我真切地感受到12岁的阿米尔的热切渴望,他渴望被认可,被赞扬,被肯定。这多么像我们身边的那些孩子,那些并不一定样样让我们满意的孩子。在父亲的眼中,阿米尔不够勇敢,不够坚强,在阿米尔眼中,父亲那般高大,却又那般遥远。因此,阿米尔极度重视追风筝比赛,为了赢得比赛,不惜牺牲哈桑,导致自己一生的遗憾。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阶段,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我们努力学习,我们积极进取;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为了父母而读书,父母是绝对的权威。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样的学习动机是错误的,因为它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真实存在,很难避免,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很难产生长久的良好的效果。

书中的故事走向也证实了这一点。童年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是不幸的。然而,阿米尔也是幸运的,因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不乏良师益友。

哈桑,是他的仆人,更是他的挚友,是他年幼时的精神寄托。追风筝比赛,有哈桑的帮助,阿米尔方能看到父亲以他为荣;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哈桑,这个目不识丁的孩子耐心地聆听,放声地称赞,哈桑的一句“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读你的故事!”多年后仍在阿米尔的脑海中久久萦绕。

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朋友,他更是阿米尔的良师、知音、引路人。他是阿米尔的第一位读者,他在读完阿米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之后认真地写下:“我非常喜欢你的故事……我愿意倾听你诉说的任何故事。太棒了!”这句话,让年幼的阿米尔飘飘然,更让成年的阿米尔更加坚强。拉辛汗和阿米尔的接触并不多,但他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和成长中至关重要。当阿米尔深陷过去的自责与愧疚中时,拉辛汗鼓励他回到故乡,对他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要小看语言的魅力,不要吝惜你的赞美,无论是面对你的朋友抑或面对你的学生,你的珍视与赞美,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个默不做声的孩子突然报名参加朗诵社团,只因为那次读课文时,你向他投去了一个微笑;那个孤僻内向的孩子渐渐和同学交流说笑了,只因为那些晴朗的午后,你为他送去关心和鼓励;那个学习吃力的孩子悄悄举手发言了,只因为那本作业本上,你为他写下了温暖与赞扬……

诚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就如主人公阿米尔,他是那样懦弱,却又那样勇敢,他敢于正视自己的性格缺陷,终其一生,自我救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阿米尔那样勇敢,就像小说结尾所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追逐自己的风筝,学会自我救赎与成长,更应该成为像哈桑或者拉辛汗那样的人,因为我们身边多的是像阿米尔这样成长中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肯定、赞扬和鼓励。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我们应该正视孩子们身上的不足,相信他们,引导他们一步步成长。告诉他们:为你,千千万万遍!

30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