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 欣敏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仅仅十二个字,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正是老人对一家三口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实的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我们仨优秀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3

那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

终于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多次开始,又无数次放弃。不是内容无聊乏味,只是那繁体字一个比一个难认。终在下定决心,慢慢品读后,才有幸欣赏到所有内容。

杨绛,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事业,而她的丈夫钱钟书更是一代大文豪,无数佳作流传于世。我以为,这样一对伟大夫妻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轰轰烈烈的,每天都应该经历着平凡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我错了,原来再辉煌的人生也是由点滴小事拼凑而成。

《我们仨》本是由先生一家三口共同创作的,可没等内容完成,世间就只留下了杨绛先生一人。都说夫妻间后离世的人是不幸的,因为要承受巨大的悲伤,但杨绛先生不仅经历了丧夫之痛,更感受到了丧子之疼。钟书走了,媛媛走了,只有先生一人了。但杨绛没有因此倒下,也没有固执地埋怨命运不公,而是拿起笔,用另一种方式思念着他们仨。

我羡慕先生一生快乐顺遂,遇到良人一辈子幸福,家境殷实不需要为生计操劳,名誉双收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笔浓墨重彩。初读文字,我惊叹于钟书杨绛的爱情,原来世间最动听的情话不是至死不渝,而是“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地做一个孩子。携手“探险”,一起遛弯,竟是两人最常干的事情。在彼此面前,他们褪下了文豪的光环,只是两个具体的人,即使没有昂贵的礼物,娇艳的鲜花,却有最纯粹真挚的感情。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性,一辈子不会做饭,不会识路。某种意义上,她是何等的幸运,又何等的幸福。

先生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的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功成名就,是流芳百世,是得到所有人的赞誉和肯定。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实平淡从不是贬义词,或许有人注定平凡,又或许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谛。越长大越喜欢祝福人平安顺遂。生活啊,都是自己的。与眼前人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柴米油盐中感受时光的流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直以来我都害怕离别,害怕再见,就再也不见。可世间哪有那么多永恒,如先生所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没有人能躲得过离别的苦楚,唯有学会接纳,才得以成长。生命会消逝,但回忆却可以永远停留,愿世间人在美好回忆里沉醉,而不深陷悲痛缅怀中无法自拔。

媛媛和钟书都走了,这世间只有杨绛先生一人了,他们仨走散了,他们的家没了,她一个人怀念他们仨。先生写道:“亡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4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

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也成就了杨绛先生的经典回忆录《我们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杨绛先生云淡风轻地写下这句话,她的心里,是否也像这般云淡风轻?

第一部是以杨绛常做的梦开始的,虽然篇幅只短短两页,却传达出无尽的无助与寻觅,她深深的思念着他的丈夫。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有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没人应。”

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

杨绛先生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带着烦恼与忧虑。”

丈夫、爱女纷纷病重,先生近九十的高龄,惶恐地踽踽独行在古驿道上,静静地陪伴在已无法起身的钱钟书身边。由于分身乏术,与爱女只能在梦里相见,如梦似幻,却是真实的情景再现,一家三口在梦境里诉说离情,依依惜别,互道珍重。钱媛也于1997年早春撒手先行一步。痛失爱女的杨绛先生强忍悲痛,继续艰难行走在古驿道上,陪伴着日渐衰弱已口不能言的丈夫,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

先生用沉淀了近百年的墨笔,一笔笔地勾勒出“我们仨”曾经美好的生活与真挚的情感,一点点地吞吐出对夫女的无尽思念。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平实朴华的文字记述了自1935年夫妇二人赴英留学并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杨绛全书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家”。他没有去评价他的生活和家庭,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述说着她最美的回忆。

书的最后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人生不会有像电视剧小说那样的结局,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坚强的背影,他站在人生路上回望,心里满是凄凉和哀伤,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彷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或许我们还没能真正去读懂书中的那种意境,或许只有用成长,用精力,用生离死别去填充,才能感受其真正的艺术魅力和其中映透出来的亲情。正如书中所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5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还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一开始就是写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化,钱钟书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的磨难后得病离开了,而在他离开之前,他们的女儿杨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觉得全文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第二部分吧,这是杨绛先生将他们仨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长的亲切互动,有福气之间的小吵小闹,有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在第二部分还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我最喜欢的片段应该是杨媛刚出生和童年的时候,她是很乖的孩子,会逗父母开心,在生病的时候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这是多么让人疼爱的孩子。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离别的吧,我觉得有时候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避免不了离别,我们总会不舍的,也有人会坦然面对,他们觉得毕竟在同一个世界不会再也不见的。《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最后描述了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先后离世的过程,在这期间她有过悲痛,有过回忆,最后只剩下思念还在她的生命中,这是令人梗咽的结局。

在最后我想说在我们还年轻,父母还能与我们常言欢笑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吧,想想那个童年不断捣蛋让父母生气的自己,想想那个为了我们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餐的妈妈,那个放弃出差陪着我们出去郊游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负世界的温柔,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25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