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

| 诗诗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5篇)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怎么写?为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彭士禄付出了太多,也从来没顾虑过自己的身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篇1

虽为英烈之后,但彭士禄一直很低调,“我从没背过这个包袱,更不会以此自居。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

工作中,彭士禄既严谨细致,又“敢于拍板”。有人问他:“为什么敢拍板?”他回答:“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他曾这样要求自己:“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但人总不完美,对事物总有几分模糊。这时就要不耻下问、调查研究、收集信息,通过试验等来搞清楚。”

在公事上,彭士禄一点都不马虎。在私事上,他也一点都不计较。他夫人患风湿性心脏病,但为支持他的事业,也来到常年潮湿的山沟里为模式堆的启动运行而奋斗;女儿8岁患病住进了医院,而日夜都在核动力堆上拼搏的彭士禄夫妇却不能守护;儿子10岁时一个人去洗澡,不慎被碎玻璃瓶扎破脚……

彭士禄这样看“明白”与“糊涂”的关系:“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彭士禄的病房中,始终挂着一顶海军军帽,帽子上绣着中国的核潜艇。弥留之际,他已无法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却仍然关心着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彭士禄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彭士禄曾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两件事,无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核潜艇是大国重器,于无声处壮国威;核电则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无穷的力量。

大国重器,心血铸之。回顾彭士禄的一生,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童年时期的苦难,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彭士禄曾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国家领导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彭士禄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越是前行,越离不开创新;越是发展,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越是艰难,越是需要不断凝聚起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学习“时代楷模”彭士禄的光辉事迹,将更加激励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再添薪火。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篇2

20世纪60年代,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初期,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在只有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彭士禄等科技人员日以继夜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确立了自己的计算公式。为了保证反应堆的绝对安全,彭士禄带领大家做了1:1零功率试验,发现了误差,修正了公式,保证了反应堆在常温下安全可控。

1962年起,彭士禄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和主要设备的论证、设计、试验和运行全过程的前期开发,以及核动力装置的扩初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在主参数的选定、系统组成及关键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并可推广应用于压水堆核电站,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彭士禄在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对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如惯性导航、水声、武备、造水装置等拍板决定,协调解决,并指导后续艇的研制、生产,参加、组织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在担任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期间,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提出了核电站建设的时间价值观念,写出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计算了核电站的主参数及经济计算,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5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彭士禄作为第一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

1986年,彭士禄在担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期间,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机组的方案,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投资估算等,提出了同等因子概念与汇率风险的关系,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期间他还积极推行董事会制度,首次把招投标机制引入核电工程建设。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篇3

2021年3月22日,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是祖国掀起核“巨浪”的幕后功臣。除此之外,彭士禄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彭湃之子。父母双亲都是严守国家秘密的中国共产党员,1928年9月19日,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遭叛徒告密被捕,3天后英勇就义,年仅31岁,然而,不到一年,悲剧再次上演。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正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会议的彭湃被捕,关押于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彭湃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于8月30日壮烈牺牲,年仅33岁。彭士禄和同志们响应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携全家秘密来到祖国西南一个荆棘遍布,荒无人烟的偏僻山沟。 在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援助专家、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住“干打垒”、喝池塘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核潜艇下水,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彭士禄作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才开始走进人们视野。谁能想到,在这之前,他已隐姓埋名30年之久!

“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事。”这是彭士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彭士禄的一生,不求名、不逐利,孜孜不倦地奋斗只为报效国家和人民。彭士禄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建党____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篇4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3岁丧母,4岁丧父,童年时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改行学习核动力专业。

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奖项。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中宣部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时指出,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躬耕不止。《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篇5

1959年10月,当时的苏共中央的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的请求。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的潜艇停靠的基地。

毛泽东同志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说:“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我们都能够干出来,不容易!”彭士禄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把自己和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转化,同时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识。

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集体英语学习。大家从早晨5点多钟起床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几遍新学的单词才去睡。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老回忆说。

就这样,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们逐渐扎实地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默默攻关,这些“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2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