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范文 >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

| 小龙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精选5篇)

“智”的代表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从赤壁之战到空城计再到木牛流马,无一不尽显诸葛亮的智,他的智都来自他的雄才大略和饱读兵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篇1】

老师让我们读过《三国演义》后,我受益匪浅。从书中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有一身是胆的赵云、忠义双全的关羽、一吼天惊的张飞、绝世聪明的诸葛亮.......

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赵子龙和关云长了!就先说赵云吧,在长坂坡之战中以一敌万,只见他左手持枪右手持剑杀的曹军是血肉横飞、满地找牙,谈“赵”色变呀。后被曹军四员大将团团包围却还面无惧色、挺枪迎战。

你们想啊,在当时就算他武艺再高,也有可能因寡不敌众而命丧黄泉。可如果投降的话,像曹操那样的爱才之士定会保他一生荣华富贵。世上能有几人又这样的勇气和赤胆忠心呢?蜀国能有如此勇猛的将领真不愧是三国之一。

接下来就是关羽了,关羽不用我说,中国人都认识他。他可真是个人尽皆知的大英雄了,从前我只听说他十分的勇猛,所以也很喜欢他。读过这本书之后更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先说他的勇敢吧,在关云长单刀赴会2中明知对方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可还是一人赴会。这种敢闯龙潭搅虎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然后说他的忠义吧,当时把他给擒住了,却给他荣华富贵可当得知了刘备一行人的行踪后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寻找他们。这种对自己祖国的忠心,对自己伙伴的义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啊!

最后说他的智慧吧!在《关云长水淹七军》里他利用大雨把水堵住到水位很高时放水,把敌方全变成龟、鱼了!他只是一介武将,却还知天文,通地理。他这种好学的精神,奋斗的勇气是我们所没有的。

我也要向书中那些英雄一般好好学习,来报效祖国。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篇2】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的代表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他的长子曹丕在他死后称帝,建立魏国。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诗人、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于自己的政治抱负,心系国家。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性格都十分复杂,可以说是这本书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作者罗贯中也一定在描写曹操上花了不少的功夫。

对于曹操的评价:有人说他是忠良,也有人说他是奸臣,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看法不同,这也正是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在我眼里,曹操不算是一个英雄,但他绝对是一个枭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时期,政局动荡,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奸臣董卓控制朝廷,汉献帝刘协年幼,无力回天。因此董卓自封太师,成为了东汉真正的统治者。

曹操,他正值壮年,孤身一个人刺杀董卓,当时汉室满朝文武,无一不惧怕董卓,只有他挺身而出。即使刺杀失败了,但也足看出其勇敢、忠诚,为天下苍生谋福,拔除雄心壮志。

随后,他不得不躲避追杀,因为自己的多疑,错杀自己的恩人伯奢一家,为了躲避追杀,他又谋杀恩人伯奢。从中,就曹操逐渐悟出自己的过错,他不再鲁莽行事,而是决定步步为营,逐渐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决定要自己一统天下,推翻汉室,自己做帝王。

我们应该明白,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想要真正一平天下,成就帝王,心狠手辣,奸诈这些也许是不可缺的。曹操虽然有些不择手段,但他确实靠着自己的能力,使魏国强盛,为其后来晋国一统打下基础。

曹操之所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天下三分的最强霸主,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如此,可以不断努力,不断强盛。他善于拉拢人心,使手下人才辈出:郭嘉、司马懿、荀彧、程昱、夏侯惇、许褚、典韦无不都是国家栋梁。

“仁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它更适合一个国家的发展,难以行军打仗,不能与别国争斗。

曹操的心狠手辣使他造就了魏国,也造就了魏国,曹操也正因此名垂千古。

曹操不“仁义”,他不择手段,但他却又用兵如神,奸诈亦或机智。他才华横溢,他的诗让人不由自主迷上他,想要探寻他的内心,他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多么复杂的人物,他的形象仿佛近在眼前。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篇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静心研读杜甫的《蜀相》,使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但是品味了《三国演义》,就认为真实的孔明与神坛上的那个诸葛亮反差太大。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却没有人敢于在诸葛亮的问题上说实话。其实原因很简单:诸葛亮已经稳稳当当的屹立于神坛之上!历代知识分子对他只能仰视和崇拜。如果谁敢于用平视的眼光、用理性的态度来考察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别人就会误会你,认为你屏弃了中国人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孔孟之道”。屏弃了中国人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就等于屏弃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生存权。当时绝对没有“出国”这么一说,不从众就等于屏弃前途、屏弃生存。所以学者们只能把偶像捧得更高,既便有些批评,也只是在仰视的角度上批评。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神,不能认清诸葛亮的真实面目,则不能认清三国历史的内在玄机,也不能对整个中国历史作出理性的审视。竖立起一座神像,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民族对历史的误会。而一个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诸葛亮是如何登上神坛的呢?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分析其中奥秘,等于将分析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演变史,不能不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诸葛亮显然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报负的人。出山之前,按陈寿的客观记载,明明是“每自比管仲、乐毅”,而《出师表》中,却虚伪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般不细心研读历史的人,很难发现这种心口不一的强烈反差。而以这种强烈反差为切入点,我们同时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其早年已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在乱世,没有任何人能预言天下将归属何人。投身任何一个军阀集团,都同时面临着成王成寇的双重命运。于是很多人便随意地将自己的命运付之于未知的筹码,其原因可能是知遇之恩,可能是正义感使然,可能是利益的权衡,甚至可能是某种政治智慧。而诸葛亮是不会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轻易地交给任何人,他天才般地选择了刘备,迈出了“光昭将来,刊载不朽”的第一步。其所做所为出于独具慧眼的眼力:看中刘备可靠的政治旗帜。抗拒住了一时名利的诱惑,投身前景并不算光明的刘备,这说明诸葛亮比别人更有远见,他追求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名显赫,更不是所从属政治集团的整体“事业”,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万世美名。这种选择方法,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为他的“表演”所迷惑,以为是一种“汉臣”的大公无私,实际上,这才是貌似大公的大私,远比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自私”更加“自私”。同时,他也看中了刘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将给自己提供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待东吴的拉拢,他巧妙地回答:“孙将军可谓人物,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尽亮,吾是以不留。”这几句巧妙的对答,加上以《三国演义》为标志的三国俗文化给人们造成的神化诸葛亮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往往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孙权器量小,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这种论断显然是幼稚且无意义的。孙吴不能“尽亮”真正原因,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好位子都叫别人占了”。

面对人才济济的曹魏,诸葛亮则更是“立场坚定”。入蜀后,他曾为投魏的好友徐庶和石韬叹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一生一世具备一种领导艺术和政治智慧的诸葛亮,偶然有这么一次“真情”流露,便立刻暴露了自己“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价值观念。他为早年好友的“不见用”而遗憾,这种感情应该是真实的。但显然他更多地是庆幸,自己没有“伦落”到一个“多士”的势力集团,因而在刘氏集团中鹤立鸡群,一枝梨花压海棠。看到诸葛亮这一瞬息的真情流露,不仕吴的问题还需要更多解释吗?

曾有人根据三国志上关于诸葛亮“严法”的记载,断定诸葛亮“以法治国”,蜀汉是“法治化国家”。这显然是象牙塔中的书生之论。

从本质上看,“法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在毫无法治传统的中国,不论“严治”还是“宽治”都永远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策略。“宽治”则是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集团收买另一个地主阶级集团的法宝,而“严治”作为一个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集团用来打击另一个地主阶级集团的手段,是掌握政权的政客打击其它政客的方法。诸葛亮的“以严治蜀”也是同样,它是诸葛亮用来打击益州土著集团,维护荆州集团统治权的工具,是用来打击持有不同政见者,维持诸葛亮一手遮天专权统治的手段。诸葛亮的“严法”恰恰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擅权心强的诸葛亮,不仅大权独揽,甚至连小权都不肯放手,仗责五十以上都要亲自过问,他绝不允许朝臣们对自己稍不顺从。通过其炉火纯青的政治表演术,展现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的本色。诸葛亮不仅排除异已,而且还为自己树立了“刑法虽峻而无怨者”的美名。人们为了论证这一点,常常以诸葛亮的主要政敌的被废为例,如廖立、李严之被黜,习凿齿称之为“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蜀国官修历史的缝隙,看到诸葛亮是如何把自己化装成“水镜”的。

首先是李严受到惩罚。李严的失败,缘由是自己运粮不济,派人假传圣命,让诸葛亮退兵,而自己又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诸葛亮拿出前后书信,李严只能认栽。从这件事看,似乎李严罪不可赦。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明镜高悬,对犯法高官毫不留情。但从史料上一个个细节来分析,诸葛亮就再也演饰不了他一开始便对李严所抱有强烈的忌恨之心:

如李严被黜是建兴九年,在此之前的建兴五年,李严还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顾命大臣,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了一大群朝臣,而对李严这位地位仅此于他的重臣却只字未提。看来《前出师表》真是诸葛亮的“心声”!再会表演的人,也总会有一时放松,吐露心声,这使我们看到诸葛亮的阴暗面。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篇4】

五字品《三国演义》忠织席贩履却不忘报效国家。黄巾叛乱,独自望榜叹息,结识了羽、飞是他一生驰骋的翅膀。仕途不顺,没有泯灭他振国兴邦的志向,纵使是第9路诸侯也要铲除乱臣贼子;没有容身之处又如何,他依然为了兴复汉室奔波劳累;兵少将寡,他依然不与奸邪为伍,他毅然决然的守住徐州。三顾茅庐,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内之事,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皇叔刘玄德。

孝单福,一个虚假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住他的才能,初为刘备军师,便立下赫赫战功,破曹军八卦阵,不慎路出马脚。几天后他收到了家书,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将杀了她。那是封假的家书,可是身为人子,他不能见自己的母亲遭人祸害。自古忠孝不两全,却以百善孝为先。他辞别了刘备,走上了一条诠释善孝之路,这一去却害死了他的母亲,他用悲与疼缠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对母亲的孝。徐庶,一个在书中描写很短,但他是我经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身居卧龙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烧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庐的小手笔;舌战群儒,只是谈笑而已;火烧赤壁方显他的才智。借荆州,气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纵,让对手心悦诚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马,是那个时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计,更从心里上战胜了敌手;五丈原,是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华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绝诸葛亮!

义结义誓言千古仿,铮铮铁骨无来者,桃园三杯酒注定了他要与两位兄弟同生共死。随刘备流浪毫无怨言,许都的锦衣玉食却无法掩饰思念兄弟的惆怅。汉寿侯爵又如何;闻兄河北不还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吗!他傻不?不!那是他对人们叙说什么叫兄弟之义。华容道上立下生死军令状,誓斩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马是曹操所赠,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赐,他忆起当初被曹操围困,曹操没有杀他,而是礼贤下士,自己还斩了他六员大将……他心软了,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还是放走了曹操。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可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义神关帝爷。奸白色的脸谱中,透出阴森之气,一副奸诈模样,也许那并不是他的本色。宁为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内心的读白。刺董卓,拟矫诏足见其奸雄本色,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他称雄的手段。官渡之战,成就他王者的垫脚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情才气不失男儿气概。爱才,他失了关羽,放了赵云,重才;郭嘉、典韦为他忠心至死,赤壁败了却没有击倒他征服天下的雄心,他依然重整旗鼓平定北方。曹操实不该用“奸”字来写,他应该再配一个“雄”字。他的诗中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字,不足以诉尽对《三国演义》的感慨,它的内涵与魅力概述了政治与军事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经典巨著。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心得【篇5】

说起三国演义这本书,这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作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是明朝远近闻名的文学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之一。写的是三国时代,狼烟四起、天下大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金戈铁马、群雄纷争、英雄辈出、血流成河、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声声鼓角争鸣的乱世回响,一副副风云变化的历史画卷。但里面也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比如说有奸炸无比的曹操、急性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重情重义的关羽……但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还要数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鬼莫测让人无不佩服他的智慧。

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故事,还是要属那三顾茅庐了,第一次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刘备冒雪前去,可惜只见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第三次刘备听人说诸葛亮回来了,便去拜访,“哥哥为何三翻两次去见一个连杀人都不会的农民”张飞说。刘备说古时齐桓公往反五次才见东郭野人一面。更别说我要见的是绝世高人。结果诸葛亮在睡觉,刘备等了两个钟头,诸葛亮终于醒了,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出任军师,为三国以后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如果不是刘备一遍又一遍的拜访诸葛亮他也不会有以后的三国鼎立,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

33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