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

| 思思

《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1

又是一本薄薄地《读者》看完了,还沉浸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个个哲理故事当中。

不知不觉,《读者》已经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读者》的,只记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欢上了他,在以后的岁月当中他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开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欢《读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虽然没有其他杂志的那种华丽或杂乱无章,显得那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书中的自己。教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在困难中怎样面对生活;还教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怎样不骄不傲。是啊!他就是这种能让人可以找到他们想要找到东西的朋友!

我记得每次的《读者》中都有一些让我看了不禁流泪的文章,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够在中间找到共鸣,让我看后久久不能释怀!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后都有一种偶然顿悟的感觉,让我变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他会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会舍弃

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2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网站之所以流行,与《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网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 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荆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3

“旅行始终是行走的,只有累了才会稍稍停顿。在每个这样短暂的停顿中间,有的是流星般灿烂的美好,到了再次出发的时候,绝不停留。”

这句话来自于《读者天南地北》的开篇语。没有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但却有格外一番深意。在常人眼里看来,读者是一本杂志;但在我看来,他是一盏指明灯,是优秀的文化典藏。这本《天南地北》就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去描绘了不同区域的不同风光或者说不同习俗。比如说中国的美食为中庸调和,以热食,熟食为主;德国的美食被称为结实结正,意谓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法国的则为原汁原味,因为法国料理的精神在于突出食物的原味;而意大利则戏称为“妈妈的味道”……

而在描绘风俗的同时,更多的也在于描绘那些旅游胜地的美景,更巧妙的是读者的作者能寓情于景,用景物来告诫人们一些深刻但在我们的生活那样浅显的道理。

有一篇小故事叫做“两片海,两种人”,大意是:在巴基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海为活水,那里生机盎然,鸟儿们在那搭屋住下,人们也幸福的居住于此;而另一片海确是死水,没有鸟儿的鸣啭,游动的鱼儿,飘舞的树叶,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但这两片海却相距不远,那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相信许多人都会与我提出同样的问题,原因却是那生机勃勃的那片海,不守着每一滴海水不放,每当流入一滴水时,同时也会放出一滴水;而另一片海却把海水全部储存起来,滴水不放,丝毫不懂得付出,而就是因为如此,这里才会成为一片死海。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像那一片活水一样,接受和付出在同样速度的进行;而有些人就像那死水一样,不肯付出。而学会付出的人,往往能得到回报,而这份回报则是那些不肯付出的人穷尽一生都可能得不到的,他就是活下去或者活的比其他人更好,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懂得生活;而另一些人只能守着自己那原有的那些资本,不肯为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做出奉献,最终郁郁寡欢。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又有那样多的人不知,不懂,他们不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不懂得生活的意义……

所以,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两片海,同时也有两种人。而也请你争取去做那有生机的海水……

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4

在自习室看到一本读者文摘,大概是别人用来占座位的。信手翻开,却看到一篇文章《让“死”活下去》,是陈希米怀念她丈夫史铁生的。文章处处萦绕的是思念和悲痛。史铁生现在于我不算做遥远了(我姑且大言不惭一回),只是自己变懒了,从来不愿把从他那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感受梳理到一块,任它们流浪在笔记本的各个角落,彼此孤独着。权且为看了这篇文章有感,也为让我稍去一点懒人的惰性。

初识史铁生应归功于五年级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一个实习老师给我们上的,隐约记得上完后让我们写了篇读后感,至于什么内容早就淡忘了,仅只记我得到了老师的好评。那时候总分不清霍金与史铁生;再接触史铁生的作品便是高中的《我与地坛》,张老师讲的,似乎也没有过多的感触;高三快高考了,老陈将一些可能的高考素材贴在专栏里让我们去看,史铁生是2010年12月31日逝世的,老陈觉得考的概率高,所以专栏里有好几页关于他的段子,那天体育课没去玩到教室后面,刚好就看到了。现在仍清楚的记得里面节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那头老黑牛偷吃草的那一节和一些零散的其关于生死的看法,现在想想那时能将其记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或许正如别人所调侃的那样,一到高考,屈原就无数次跳江,荆轲便又从易水出发;但我不否认对他质朴的满含意趣的文字的欣赏。

现在在学80年代文学,史铁生也便再次拉入眼睑。

我想史铁生也是这样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的罢,对于他自己,生活的目的便是虚无,但为着他人传承生命的希望,生活一如结尾说的那样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希望周而复始,只有活好过程,活出精彩,也便得到救赎。

而想一想现实生活,也便如此,有时候做一些事或许目的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处在未知状态,但我们却也为之奋斗者,拷问不清楚的事努力去做,享受过程也便是好;生的那一瞬间也便开始了死的过程,这样看来是悲观的,但也应如史铁生一样,虚无的目标也必须有,为着活下去的勇气,至死方休的行走!

其次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本应归入知青文学,然而在我看来,史铁生的文章与其它的知青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以委婉清俊的笔触写出了知青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的情谊,知青生活不再是迷茫与愤慨,而是有那么多的记忆和眷恋。一个身处苦难的人,对别人抱有一颗悲悯之心,表达着对世界的爱和对生命的眷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之处。

记得高中写作文,遇到坚强等话题,史铁生海伦等便被搬上了稿纸,但那时又能领略几分他们的酸楚。

史铁生说他经常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死神就坐在门前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的耐心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会做起来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什么时候,我觉得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这或许是一个顿悟了生与死的人应有的态度吧。正因为顿悟了自己,也便看别人真切了几分,人性的高度也便升了一个层级,也便有了普世的悲悯之心。

有人说今年12月22日是世界末日,我也曾想假若今年真是世界末日,世界将会怎?而我又会怎样?妈妈弟弟说若真如此,每个人便不会去工作,只是享受,社会是混乱的,而我则觉得每个人会坦然的从容生活,因为我与他,我们都有了一个最终的判定书,苦也罢喜也罢,它都在那里,大家都要死,大家也便不怕死,也便都没有死。或许妈妈的猜想是对的,我不得承。那天考完试一个人从桃园后面下来,那三个男生的话着实让我毛骨悚然,大学生也有着如此粗鄙的思想,那时的混乱也便可想而知了,或许人性本恶。这般看来对存悲悯之心的人的敬畏要更上一层。

老师说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重读《我与地坛》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史铁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因此他选择了写作去完结他生命的辉煌。

我曾假设史铁生没有承受住生命之重,那又怎样呢?(这样看我似乎是个无悲悯心的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最难承受的也便是他的母亲吧!儿子的不幸在她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作为残疾者的母亲,她的生活是苦的,苦的太久以至于吃了甜也想不起这便就是糖。偌大的地坛,母亲总会找到儿子,甚至连说话都小心翼翼。除了感动又能说些什么!

后一代对上一代是血缘关系呈几何关系递减的级数,我也不便表明什么,只是经常给爸妈打一个电话,与这陌生之地给他们一个我安好的讯息罢了,或许正如一同学所说有没有能力让他们幸福是我们的责任,我至少也可以找一个目标奋斗着。

史铁生喜欢去地坛,我猜想其一是源于一个残疾者对世界的静听,另一个是他在寻找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我也一直坚信人于喧嚣时,自己是空虚的,唯有独处时才可以找回本我,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内在的宁静,可以以逸待劳的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人或许才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人被纷繁的外部生活搅的不安宁时,他也就断裂破碎了,失去了消化吸收外来印象的能力,于独处时人便会去消化世界。

然而人毕竟是社会属性大于自然属性,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闹,不知想要干什么;有时候在独处时倍感孤独与害怕。似乎寻求这两点之间的平衡支点永远是那么困难。或许这也便是生活,矛盾,烦恼处处都在,每一阶段都有,摆脱不掉,总在一步步消解烦恼中成长着。与史铁生相比,我的也便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与每个人而言,烦恼有何所谓小大之辨,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激荡。有些事难得糊涂,静待船到桥头自然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傻女子,面对生死之学,面对生活,至少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也唯有向史铁生致敬,在他人的引领下,于生活中且观且行!

读者读后感1000字大全5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书店买书,妈妈帮我挑了一本书,她跟我说,这本书很好,讲了很多道理,我一看,上面写着“读者文摘”这几个字,我又一看,什么,这么厚一本“妈,这么厚,我要看多久才看得完啊!”我看着妈妈,“没事,慢慢看嘛,反正要让你明白些道理。”……

后来,我就天天看,发现,这本书真的不错,写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所以,我每天都要摘抄一些好的名人名言,和一些道理。它一共有八章:第一章放弃是一种选择,第二章与真爱一起跳舞,第三章幸福就在不远处,第四章理想的神秘花园,第五章人性的光辉,第六章机遇成就完美人生,第七章阳光灿烂的日子,第八章快乐就这么简单。每一章里有许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名人名言和道理。例如:第一章放弃是一种选择的只用四种感觉,就是讲:乔治·康贝尔患有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小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看不见,在六岁时,球就要击中康贝尔了,另一个孩子提醒了他,可他还是被击中了,他回家后问妈妈,为什么另一个孩子知道他将被球击中,妈妈告诉了他实情,他妈妈说:“人的5根手指头代表五种感觉,而你只有四种感觉,那你也要用这四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康贝尔最终做到了。它写了一句名人名言:只要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会在内心复活。——罗曼·罗兰,也告诉我了这则故事的道理: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愿,遇到任何伤心、失望的事情,也不要灰心丧气。我们要抱着希望与失望决斗,当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握紧,胜利就已经在我们的手中。

大家喜欢吗?喜欢就去买来看吧!我推荐大家看!


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