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散文,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840877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1
“朝阳开放的花朵,在夕阳西下时拾起。”
————朝花夕拾
(一)《阿长与山海经》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随着保姆阿长的兴奋的声音,鲁迅终于有了他最初得到的,最心爱的宝书。他对长妈妈谋害他最爱的隐鼠的小小的仇恨也终于放下。
阿长出现在鲁迅很多文章里,这是一个迷信、好事却又心地善良的保姆。她在除夕夜一本正经的教给“我”正月初一要跟她说的话,并且在初一早上就塞给“我”福橘吃;在百草园里,长妈妈绘声绘色的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对长妈妈一直是感激的,除了有些时候会有些小小的怨恨,比如阿长呈“大”字形睡在床上把鲁迅挤得没法翻身,或是得知长妈妈谋害了自己最爱的隐鼠的时候。但是当长妈妈一脸兴奋的把《山海经》递到他面前时,鲁迅心里剩下的只有对这位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
(二)《琐记》
对于《琐记》中的衍太太,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她微笑着从不阻止“我们”比着吃冰,还在旁边添油加醋;而当“我们”比赛打旋的时候她明明一开始说:“好……再旋一个!八十四……”可是阿祥旋着旋着一下子摔倒了,正巧阿祥的祖母进来了,衍太太就立马改口:“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衍太太总是在背后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却在背后充当“老好人”。
鲁迅家道中落,去衍太太家里玩耍,对衍太太说起要买的东西太多,钱却不够的事情。衍太太却撺掇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卖掉。鲁迅感到不对劲,就没再去她家,可是衍太太却又污造鲁迅已经偷家里的东西去卖了。这让人打心里鄙视这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散播谣言的妇人。
(三)《父亲的病》
鲁迅的父亲得重病已经有好几年,这些年家人都在努力的花钱请名医治病,鲁迅更是帮忙找一些“原配的蟋蟀一对”等奇怪的药引。
原配的蟋蟀?谁知道这对蟋蟀是不是原配呢?这恐怕连医生自己都无法判断吧。这时候的医生开的药方已经开始像巫医开的了。医生使药方越来越玄乎,也许是让人们有一种神秘感好保住自己的名气罢了。很明显,鲁迅父亲的病并没有因为蟋蟀是原配而好转,反而越发的重了。
父亲将死时,喘息的很吃力,鲁迅甚至想让父亲赶快喘完好没有痛苦,可是又觉得这样的想法好像大逆不道,赶快打住了。衍太太在旁边说:“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啊,叫啊!”于是鲁迅就趴在床边大喊:“父亲!父亲!”父亲听到喊声,平静下来的脸又紧张了起来:“不要……叫。”可是鲁迅却一直嚷到他咽气。
古时的许多孝子们在父母临死前会买一棵人参熬成汤不管三七二十一给病人灌下去,延长片刻的生命,似乎是这样就尽了孝道。我在杂志上也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癌症晚期被医生“判死刑”的老先生,在接受多种治疗无效后准备放弃,平静的度过仅剩的生命。可是家属却哭着求他接受治疗,于是老先生仅剩的几个月的生命都是在充满痛苦的手术、化疗中度过的。不可否认,晚辈们这样做的确是“孝”,可是这样病人就可以恢复健康了吗?与其充满痛苦,还不如静静地、安详的度过最后的日子。
对于在父亲临死前的叫喊,以及他紧张的脸,鲁迅一直充满悔恨。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四)《范爱农》
范爱农,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
我一直认为这个人蛮小心眼的,只是因为过海关时,范爱农他们带了师母的绣花的弓鞋来日本,被关吏翻了出来端详着,鲁迅很不满,不注意的摇了摇头,结果就被范爱农和他的同学们记在了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做什么事都要跟鲁迅反着来。范爱农的恩师刺杀巡抚被处以极刑,鲁迅等一干人要发电报痛斥满州政府,但范爱农却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虽然发电报也没什么用,但是这毕竟是有恩与自己的老师,怎么能说这么样无所谓的话呢?只是为了反对鲁迅主张做的事情吗?
鲁迅到北京后,想为范爱农找点事干。但自从做不成学监,范爱农什么事也没得做。他还喝酒,也对鲁迅的话充满期待。“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么说。
虽说人们讨厌范爱农,不给他事干,但是他可以去闯,就像当时鲁迅被家乡的流言攻击,远走他乡闯天下一样。靠自己的能力谋得一份工作,得有多好呢?可他却只留在家乡喝着酒,等待着,等待鲁迅的电报。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童年、青年的回忆。清晨开放的花在夕阳时被拾起,端详着,端详着,似乎看见了什么。
#174875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我读了这本书后,带给我的感触很大。刚开始读时,感觉这本书怎么也不像一本名著,只像是在讲述他的故事一样。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它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直吸引着你。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会不断的吸引你的眼球。比如说里面的《猫·狗·鼠》,鲁迅先生的小老鼠,鲁迅先生就把它写的很细致,主人公每天和小老鼠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可就是因为“长妈妈”的不小心,把主人公的小老鼠给踩死了,使主人公万分伤心,觉定要为小老鼠报仇。可是因为后面“长妈妈”的种.种表现,慢慢地感动了主人公,使他的心里不再对“长妈妈”生气了,而是充满了爱。
还有,主人公去看“五猖会”,讲述了当时的鬼传说和一些民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去“五猖会”的热闹,还有那些“鬼”,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主人公童年的贪玩,好动,并且写出了当时主人公的课外生活是多么得多姿多彩。
鲁迅先生写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正是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向往美好的心。
现在的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能在温暖的教室中学习,而且再也不用受以前相互讽刺社会的影响,都能上学读书,比起以前无家可归,无法上学的人,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更要互相关心,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歧视那些无家可归,流浪在街头的人,我们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他们和我们都是人,都是一样平等的,我们不要像以前社会那样,瞧不起那些贫困的人,而是要去帮助他们,去给他们温暖和关爱!
所以,我们要在这大好时光,多读书,多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893080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3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
文章中表述了鲁迅先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从他的童年琐事讲到他的成长经历。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好像又把我带回了童年,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有时会令人大笑,有时会令人感动。这本书带我进入了甜美的童年之梦。
在《猫·狗·鼠》中,鲁迅先生借童年对猫的仇恨表示了对当时仗势欺人的'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里不由出现了一副副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
《锁记》用借事喻人的手法,通过写衍太太幸灾乐祸、造谣诬陷。表现了她的丑恶嘴脸,也是当时鲁迅先生对社会上的小人的蔑视。
童年也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当我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止,童年已成为我们这些少年的梦想。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时代的童年之梦,希望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
#800345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4
他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他的文章抑扬顿挫,他的文章留连忘返,他的文章针针见血。最令我感兴趣的,非《朝花夕拾》莫属。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这本书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书共有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的语言都是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本书原名叫《旧事重提》,但鲁迅觉得不太优美,于是将它改为《朝花夕拾》。这个题目带露折花,色香好了很多。这本书都是鲁迅回忆童年美好时光而写下。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自己在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美好时光。这篇文章多次用了景色描写,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句话就用了景色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的景色优美与神奇,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回忆。这篇文章还加入了《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奇的面纱。幼时的鲁迅受此影响,天天等待着美女蛇的出现,等待着老和尚给他一个神奇的盒子,但是终究没有出现。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这本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童年回忆,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幼时的天真可爱,和他对幼时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564288初一朝花夕拾范爱农读书笔记5
《朝花夕拾》这本书很好,单题目就透露出对时光的惋惜,早上的鲜花待到夕阳西下再去拾起,时光如此匆匆。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认为写得比其他文章更好一些,首先鲁迅告诉大家他家后院有一个小乐园。然后在下头的写作中用上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用上了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继续描述了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和在雪地里无味但欢乐的游戏,又回忆起闰土的父亲捕鸟多,自我捕鸟少,记叙鲁迅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展现鲁迅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我从中摘抄几段:“翻开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还有“如果不怕刺,还能够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以及“扫开一片雪来,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头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网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等等都能看出鲁迅儿时的欢乐,更用这些来反衬出鲁迅为何不想到三味书屋去上课,为下文乏味的生活作下了铺垫。
之后写鲁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学习。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刚刚入三味书屋,看到三味书屋的模样,又记叙了在三味书屋的几件事:我问先生问题,都到后院去玩,开喉咙大声读书,百草园反衬了三味书屋极其乏味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端矛盾,孩子们只能在当时乏味无趣的书塾里偷偷地去寻找乐趣,就是此刻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偷着乐”,鲁迅也从该文章中表达了应当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能够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段足以展示当时社会儿童的生活是多么乏味,“偷着乐”的儿童不欢乐!
今日的学生在我们国家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能在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欢乐成长,再也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去寻找乐趣,过乏味无趣的生活。
我们要珍视我们此刻的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我们此刻有些学生还不满足,要父母做这做那的,别的孩子有的,他都要有,还要穿名牌、讲时髦,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注重外表,不注重素质,我们父母的钱赚来多不容易,所以我们要节俭,我们比起鲁迅那一代人已经很幸福了,何必要如此“贪婪”呢?
同学们啊!珍视我们此刻的这种生活吧!
朝花夕拾读书感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