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莎菲女士日记》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1
这篇文章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女青年。她因为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中,对生活感到悲观,以致使她的思想显得懦弱、空虚。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嫉恨卑俗、狂卷倨傲而富有理性的知识女性。莎菲渴望纯洁的爱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里不会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来满足她的欲望。”她就在这理想与现时的极端矛盾中做着痛苦的挣扎、叛逆的绝叫。
她不爱没有男子气的、动不动就爱哭泣的苇弟,对待苇弟狂热的、真率的爱,我想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都会感动,并且因为感动而接受他。毕竟在当时女性所追求的就是一个能够疼爱自己的丈夫。但莎菲不是,她有的只是同情和祝福,因为她所追求的是纯洁脱俗的爱。“苇弟,你在爱我!但他抓住过我吗?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是应当这样。其实,我算够忠厚了;我不相信会有第二个女人这样不捉弄他的,并且我还在确确实实地可怜他”“我看见安安闲闲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怜到苇弟。我祝祷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入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觉得空虚啊!”莎菲是善良的,但又是那么倔强那么执着,她不肯因为同情,因为苇弟真诚的爱,而接受苇弟,那样就玷污了她所追求的神圣、纯洁的爱。也正因为她的执着,才造成了她对凌吉士复杂矛盾的态度。
对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带给了自己对爱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让自己绝望。“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然而同时又为他而破灭。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最后她还是没有妥协,她觉得凌吉士根本不懂爱情。“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呢,他确是不懂……他真得到过一个女人的爱吗?他爱过一个女人吗?我敢说不曾!”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呢?在莎菲眼里,凌吉士根本不懂她,“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这样一长串的疑问,让我们每个人震撼。也是她对自己的爱情观最有力的宣言。她最后决心弃绝凌吉士,“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肯定要经历痛苦的挣扎,然而,她还是告诉自己,我胜利了。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文章是以这样的独白结束的。其实莎菲并不可怜,虽然她病态,她悲观,但同时她激进,她自我。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她,甚至有人讨厌这样一个形象。然而,莎菲通过对自己的“毁灭”向我们展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去思考,思考价值,思考爱情,思考人生的价值。面对人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2
莎菲,一个需要拯救的灵魂。
《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日记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独自闯当,生活上和情感上产生的一些纠纷。独特的故事围绕此展开。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个新时代女性,但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郁闷和纠结。
“太阳照到纸窗上时,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数虽煨得多,却不定是要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刮风天为免除烦恼的养气法子。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不过在没想出别的法子时,又不能不借重它来象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预示着莎菲和别人不同,莎菲,真是很奇怪。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异性的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庸俗龌龊的`灵魂。这一切在发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意识的人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但莎菲却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现代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孟悦和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出过如下判断:莎菲对凌吉士的欲望本身已是异化的。漂亮的身材,鲜红嫩腻凹下去的嘴角、柔发、骑士般的风度举止,传奇中的理想情人。这一切能够使莎菲迷恋的东西,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场上的标准塑成的。也就是说,莎菲的欲望与其说是她一己的,不如说是男性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识形态所制造并施予所有女人的。因此,莎菲的矛盾并不是思想中“爱情”和“欲望”的矛盾,而是两种“自我”之间的矛盾。
莎菲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他单独在我面前时,我觑着那脸庞,聆着那音乐般的声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无论什么地方?真的,有时话都到口边了:‘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从没有过理智,是受另一种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无论他的思想怎样坏,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是曾有过而无疑,那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爱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断定,假使他能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唉!我竟爱他了,我要他给我一个好好的死就够了……”这突出的表现了莎菲“爱情”和“欲望”的矛盾。
从莎菲想通过“死亡”来解脱她的困境,但纠缠着她的幽灵却在现实中维持着她的生命、她的行为,甚至她的日记。如果说五四新文化思想中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理性到了莎菲的时候已经成了资本主义实质吸纳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为以“个性解放”为代表的“新思想”招魂,或者,这从根本上是否可能,就成了一个必须思考的严肃问题。这个问题真的是那个时代才能回答。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是丁玲日记体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莎菲女士日记的最后一段话。这是莎菲的自述。可怜的莎菲,需要的拯救,得来自那个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3
小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地描绘了“五四”时期是一个青年女性——莎菲追求爱情的心理。小说大胆而细腻地揭示出莎菲矛盾的内心。她不甘沉沦、堕落却又找不到出路,因患病想着“死了也活该”,这样便可减轻朋友的负担。莎菲一开始总是呆呆的坐着,等时间的过去,傻傻地一次又一次煨着不定是要吃的牛奶,只是为了在刮风天免除烦恼。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百无聊赖、空虚与无奈,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或许这也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识女性彷徨无主形象的真实写照。
莎菲渴望着爱情,一直在追求着爱情。她对自己所渴求的爱情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与认知。她走上社会后,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她的好朋友毓芳与云霖对她很好,对她百般照顾,但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她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空虚的,她想要寻找一个灵魂上的伴侣,但是她身边的异性朋友很让她失望。苇弟虽然与其他让她心烦的人不同,当她“一听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声从走廊的那端传来时,我的心似乎便从一种窒息中透出一口气来感到舒适”,但当苇弟的爱意被莎菲捕捉到时,她又有些不高兴,她埋怨: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莎菲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她清清楚楚的,她渴求的是真真正正的超越肉体的交流,如若做不到心灵上的交流,那么那些爱,于她是一文不值的。苇弟善良单纯,老实温存,又值得信赖,无奈他不了解莎菲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她的痛苦,她真正渴求的温暖,也无法激起莎菲的激情,他只会流眼泪,听不到莎菲心中叛逆的绝叫。莎菲与凌吉士的爱情是建立在她还没发现凌吉士的丑恶嘴脸之前,但她的厌恶却又言行不一,她还是愿意和凌吉士发生身体接触,甚至几回不见凌吉士还感觉少些什么,这样的矛盾心理一直缠着莎菲,所以她想逃避这种生活。
莎菲是叛逆的,她是矛盾的,文中多次提到她气得只想哭,但她却纵声地笑。她会偷偷丢下自己所请的客,悄悄回来,只因一个不速之客损害了她的自尊心;当她对苇弟说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话后,她又会后悔,又会反省,又会害怕,认为自己是有罪过的,是不配承受别人的真挚的爱的女人;她因自己的肺病而对社会、生活失去希望,不再希望有人对她付出感情,但她却梦想可以使她没有什么遗憾在她死的时候的一些事情:睡在一间极精致的卧房的睡榻上,姐姐们跪在榻前的熊皮毡子上为自己祈祷,父亲悄悄地朝着窗外叹息,朋友们忠实的眼泪……她又如此迫切的需要人间的情感,想要从中获得一种被关怀的满足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莎菲的叛逆源于一种孤独,是一种对无望人生的无谓挣扎。她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莎菲“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她的人生,她的爱情,都很悲哀,不禁让人唏嘘。她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高尚的情趣和共同理想之上两情相悦充满现代色彩的爱情,但在这个时代中,她注定得不到,但她仍追求过,疯狂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4
第一次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我并不喜欢莎菲女士的形象,起初,我认为她太敏感,想的太多,不能给人带来欢乐,而且苇弟对她那么好,她却喜欢凌吉士,幻想和凌吉士亲近。种种行为,都让我对莎菲女士没有一点儿好感。可是,当我第二次去读,将自己代入莎菲女士,再考虑一下当时的境况,就理解了莎菲女士。
莎菲女士并不是健康的,她的身体不好,被肺病缠身,尽管莎菲女士有朋友关心照顾,但她的内心深处仍旧是孤独的,寂寞的,对于一个女__而言,__格敏感,容易胡思乱想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丁玲的笔触太细腻,她将莎菲女士的思想都写在了纸上,我们乍读,是很难能够感同身受的。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莎菲女士对于两__关系看得很开放。她甚至会嘲笑一些禁欲主义的朋友。在莎菲女士看来,两个恋爱的人,接吻,拥抱等等都是爱的表现,是没有必要压制的。不可不说,莎菲女士虽然敏感,但她是大胆的,勇敢的。她的身体是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虽然经过五四运动,当时女__的思想也都有所解放,可一些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在了人们的头脑中,好像女__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欲望一般,女__就应该禁欲,固守贞__观念。丁玲将莎菲女士的心理写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莎菲女士,她是矛盾的,复杂的,饱受心灵折磨的。她又是真实的,有着真实的欲望,有和男__亲近的冲动。
莎菲女士的身边有两位男__,一位是爱慕她的苇弟,苇弟善良,对莎菲女士照顾很多,可是莎菲女士对苇弟则没有男女之情,她只有在孤单时才会想苇弟去陪。另一位是凌吉士,凌吉士长得很漂亮,莎菲女士迷恋凌吉士的外表,幻想着和凌吉士亲近。在这一幻想的过程中,她似乎把凌吉士给美化了。从莎菲女士和这两位男__的交往上看,我们似乎是指责她的,因为她吊着苇弟,苇弟对她好,她却没能给出合适的回应。另一方面,莎菲女士似乎太重视男__的外表,让幻想和欲望支配了。看起来莎菲女士像是肤浅的。
可最后结果并非莎菲女士和凌吉士在一起。凌吉士长得漂亮,却不符合莎菲女士对道德的要求,凌吉士是个表里不一的人,空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莎菲女士大胆的抛弃了凌吉士,在伤心欲绝中,她也没有退而取其次选择苇弟。无疑,莎菲女士的爱情要求还是很高的。
莎菲女士的爱情难以圆满,或许和她那个时代有关。她的爱情要求太高,自己却无法走出去,无法遇见自己想要的人,苦闷的莎菲,她的内心再丰富,有再多的情感,也摆脱不了苦闷时代赋予的悲剧。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600字5
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__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__的代表。个__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__回。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__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__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__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__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莎菲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却又会取巧,以至于终究等来爱人的真心表白。可却因为她内心的高尚,她鄙弃凌吉士内心的世俗,单单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纯洁与真实,她终究还是推开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个对爱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龄女子。在文章一开始就显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无论是住店的旅客的唤叫,还是电话旁的喧闹对语,加之语言的渲染,写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蔑视周围的低俗,痛恨落后的低潮。又极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给剑如写了八封信都杳无音讯之后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谅的待遇,就不理会剑如,尴尬的碰面场面却故作陌生,最终内心的蛊惑受不住虚情假意的掩饰,独自离开。可见莎菲的孤独与任__。
本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爱情的莎菲,其实在推脱和阻挠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么波澜的内心,那样起伏着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唾弃。莎菲的遭遇显示人__的莫测,塑造__格的典型__。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觉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__。她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让我自觉能感到,我便是莎菲,虽然我身体健康,但我同她一样内心矛盾。
莎菲的日记让我们初次看到了女__隐蔽的情爱观,也反映出现代背井离乡、来到都市闯荡的女__内心的苦闷、矛盾,精神的孤独和迷惘。莎菲的心路历程激荡而热烈,狂热而赤诚,但是到最后,却只留给读者一个不可知的结局,莎菲的未来会怎样还待我们自己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