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八年级范文5篇

| 芷晴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四世同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1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入骨髓的膏肓。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如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鲜血。

可更多的年轻人却没有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并决心不向日本鬼子投降,但在艰巨的生活压力背后,他们屈服了,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家庭,还有父母,这些让他们裹足不前,比如瑞宣,他也是个充满斗争精神的青年,但在艰巨的家庭责任之下,他只能委屈求全了,因为他不忍心年事已高的祖父,不忍心病怏怏的母亲,不忍心尚小的儿女,于是,他只能持观望态度,只能苟且偷生,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在生存边缘。除了这部分人,还有社会的蛀虫,他们腐蚀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窒息的根源,就如冠晓荷,就如瑞丰,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想趁着被日本鬼子占领而升官发财,颠覆了人性的本真,毁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四世同堂》是我认真看完的最长的小说,虽然我不喜欢历史,我自认为这点是非常不对的,虽是兴趣使然,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尽力地去了解历史,关注历史,就如这部小说,它真实地展开了中国社会发展洪流中的一角,为我从中窥探历史提供了机会,虽然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但我相信仍然有它的价值所在,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了解它,品评它。

四世同堂读后感2

书架上,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的名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名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计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后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决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胜利时,与邻居们共享快乐。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战争胜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曾经讲述了一段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片段。日本人发给北平人的共和面,弄坏了北平人的肠胃,日本人怕这种病传染到日本居民身上,就把这些晕倒的,闹肚子七名病人的,都用大卡车拉到野外,把他们活埋了。多么残忍的暴行!

掩卷沉思,我立志发奋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和自强不息的人。

四世同堂读后感3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26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桐芳,祁瑞宣,高亦陀,韵梅,李四爷,祁老太爷,孙七,天佑,马老太太,钱先生,小顺,祁瑞全,妞子,祁瑞丰,丁约翰,长顺,冠晓荷,白巡长,大赤包,小文,蓝东阳,文若霞。招弟,高弟,胖菊子,小崔太太等。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废寝忘食。

四世同堂读后感4

今天的我们,仍应当抱着一个个金灿灿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冲向时代的前方。

《四世同堂》中,祁家老三就是这样一号人物。当全城的人都惶惑不安的时候,当还有人被家庭事业所累,举棋不定时,是他这一类人物,凭着爱国的决心和年轻人所特有的冲劲,率先投入战斗中去。这样,他在战场上尽量地散发着光与热,就算牺牲,也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也是光荣的——正如钱家的大少爷,那个砸死了一车日本人的英雄。

有人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如果清政府不闭关锁国,如果当时的中国能更加富强……但是睁眼看看吧!即使有了中国如今的强盛,青年们不也正活跃着吗:抗疫前线,多少年轻人毅然决然,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好友,共同“战役”……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乏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也永远不缺给我们展示的舞台。

有人说,人终会老去,固有一死。但年轻究竟是什么?是肉体上的吗?不是。年轻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敢拼的精神。像屠呦呦,袁隆平这些泰斗们,不也正是因为保持着“年轻的心”奋斗至今,才能获得成就,为祖国增光添彩的吗?袁隆平爷爷和屠呦呦奶奶已经89周岁,可他们依然年轻。而他们身上这种黄金般的精神,将在下一代身上得以继承,成为国家永远的财富。年轻人的埋头苦读,中年人的发愤图强……这样的精神无处不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钱先生就算被逼疯,也不愿卖国,他年轻着;金三爷不怕权贵,痛打卖国贼,他年轻着;祁老太爷遭受欺压后忍无可忍,要向日本人讨一个说法,他也年轻着……可是冠晓荷,他打心眼里老了,像秋天里濒临飘落的树叶,毫无生气可言,更别说蓬勃了。他,一个30出头的人,却活成了毫无价值的模样。

这个国家,现在,正紧紧的握在我们“青年”的手中。当我们去奔跑,去呼号,去奋斗的时候,国家富强的未来便不再缥缈,而变成了理所应当。我们会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自然会迎接新的时代,新的篇章。

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向上呢?

四世同堂读后感5

提起沉默,我们想到什么?或许是老实,勤恳。或许是庄严,凝重。亦或者是无作为,不抵抗……。这种“无声的表达”可以为我们传递许许多多,有时甚至于远胜言语。

在亡国之际,祁瑞宣等有知识,有良心的人沉默了。他们虽然对国事密切关心,可在行动上,他们总差了一截,而空有无力的叹息。这是可怕的沉默,无作为的人是软弱的,可笑的——空谈的政治家们总不会有辉煌的政绩。可这样的沉默又是自然的,因为他们无可如何,总不能抛下必须要守护的人,他们被迫如此,犹豫彷徨。像是笼子里的小鸟,虽然向往蓝天,可却无能为力。

天安门前,成千上万的学生选择了沉默。日本人如此侮辱他们,可却无人出声——谁教人家的枪炮正埋伏在四周,随时开响呢?谁教人家打了胜仗,占了北平呢?日本人以胜者的姿态,要他们干什么?要他们办庆祝会,可办的是保定陷落的庆祝会!学生们也被迫沉默,他们没有法子,而只能呆呆地立着。但这也使台上开会的“傀儡”们,无地自容,只惭惭地开完了会,就快快得退场——沉默也成了学生们的武器,是最无力,而又最现实,最强力的……

“沉默是耻辱的外衣。”

沉默是可憎的,在那个共抵外辱的时代。如果没有人站出来,砸死一车的日本鬼子,或往鬼子们中间仍一两颗手榴弹……那么这个民族便没有了血性,而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被群狼饮血,扒皮,却永远不会哼唧一声。民族斗争不会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沉默是可耻的,在疫情当下的中国。有多少人为了一己之私,面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选择沉默。当人们穿行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时,它是可怕且致命的。

沉默又是光荣的,当“宁死不屈”的钱诗人被日本兵掳去时。他就是被打得精神失常,嘴里也不断重复着:“我没什么可说的!你们打吧,你们打吧……”他成功了,他坚持到了最后,沉默到了最后……

沉默因人而异,它的作用视情况而定。它可以使人崩溃,也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气量,胸怀,和勇气。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特殊时期,你会选择“沉默”吗?如果选择呢,又会是什么方式呢?



4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