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失去双腿后摇着轮椅在地坛中不断思考的结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人从缚蛹到成蝶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死走向生的过程。那么,史铁生的生与死是如何的呢?又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样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史铁生的死与史铁生的生。所讲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史铁生经历过死一般的痛苦,和在寻死的漩涡不断挣扎的过程。在因病行走艰难而即将进入北京友谊医院时,史铁生曾在医院门前有着这样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只言片语,却可以窥见史铁生在清楚自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疾病前,宁可直接赴死,不愿活着残缺。基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史铁生此时对于未知的孰好孰坏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悲观态度,以及正经受着悲观给自己所带来的折磨与煎熬。很不幸,上天似乎要给史铁生持续的苦痛。在风华正茂的二十一岁,史铁生失去了双腿,因此陷入了夜的黑暗。而后,史铁生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在这段时间,史铁生几乎每天都要去离家不远的地坛,在那儿,史铁生咒怨这世事的不公,生起无数次的赴死的念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甚至于说出“我一连几小时想着关于死的事。”而这足见,史铁生寻死的念头已经成熟,或许在某一瞬间,他已经有详细的死亡计划。史铁生似乎真的要诀别这个世上了。
可史铁生并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选择在思考死的问题后,思索起生的意义。“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一刻,史铁生参透了死生的哲学,他不再紧紧抓住死的问题不放,而是释怀。他已经明白,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纠结于此是耗费功夫。于是,史铁生决定“活着试试看”,因此在经历了众多苦难后,史铁生开始寻找生的意义。而写作,便是他从一而终喜爱的事情,“写作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写作。”史铁生将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写了出来,也是将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写了出来。经过炼狱般的思考终于绽放出最美的光彩。有些人死后方生,史铁生的时代终于到来。也正是在这个将自己融进文字的过程中,史铁生更进一步地思考出死与生的关系。“太阳每天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夕阳与旭日的转换,老人与小孩的变换,不正是生与死的转换吗?不也是生与死的传承吗?想得透彻的史铁生终于解脱开来,不再避讳自己的双腿。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史铁生还自嘲打趣:“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史铁生学会了透过死亡看生命,终于找寻到一条用笔开拓的路,并用自己如星空般灿烂的思考铺满了这条路。走过这条路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感受着史铁生深刻的思考和自由的心魂。在这条路上,你会惊叹创造者思想的深邃健全,心灵的自由纯粹。你不会相信创造者身体上有残疾,因为他的思想是如此的璀璨夺目。正如走过这条路的周国平曾说:“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史铁生透过死亡看到了生命真正的本质,不再沉浸于命运的不幸,而是努力摆脱命运的捉弄,收获到了思想的硕果。此刻,史铁生身体不再有残疾,反而,他比常人更加健全!
史铁生得到了更加健全的“身体”,正是他从对生与死的深切思考中得来的。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与史铁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死是一件不必执着的事情,它必然降临。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正确地认识死亡,并从中找到如何去生活的答案:好好地活,别给生命留下遗憾。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有一些人无法做到。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时常播报一些人寻死的信息,他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死亡,或为爱情的不称心,或为工作的不顺心,或为学习的不满意。种种诱因,促使他们在万丈高的大楼一跃而下,在滚滚波涛中一跳了事。他们经历过像史铁生一样挣扎的过程,却没有像史铁生一样脱身出来。他们不曾犹疑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太过于揪着眼前的困难不放,将死亡看得太轻,于是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史铁生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给我们以告诫: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不要轻易掉进死的绝望。
史铁生的生与死,教会了我们透过死亡看生命。透过死亡看生命,你会更明白生命之可贵,从而更懂得去把握生命。学会透过死亡看生命吧,如此,你的生命会更多彩缤纷。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读《我与地坛》感触甚深。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在书架上,我看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了一遍后,就对它爱不释手。
《我与地坛》讲述了史铁生在残疾后与地坛的回忆,郁悒的他在地坛想了许多:关于生命,关于写作,关于母亲,关于这园子地坛,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辉煌的历史,却是史铁生的世外桃源,他与地坛的相遇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与地坛》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文中这样写道:那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晕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位母亲从未有过一丝的抱怨,也不敢有什么抱怨。或许,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论怎么样,她情愿自己是受伤的那一个,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而当史铁生意识到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
我的母亲虽然不像史铁生的母亲那么痛苦,却也是身心疲惫的了。每天上班做家务已经让她的脸上长出了皱纹,但晚上还要辅导我做作业。我又十分的不听话,经常惹得她生气,我没有想到,我在那些得不到母爱的孩子眼中,是多么的幸福啊!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我应该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的爱,我现在还回报不了她在我身上倾注的无限的爱,只有珍惜这份爱,才能不辜负母亲。
《我与地坛》让我认识到到了母爱深沉,也让我懂得了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意。这本书是精神的乐园,使我我受益匪浅。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篇荒芜的园子中,遍地落叶随风而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的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欣赏,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史铁生的文字是优美却又有些凄凉的,看似冷漠的字眼背后隐蔽着一个坠入低谷的人的顽强与倔强。《我与地坛》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略显悲凉却充满力量的故事。而读完,品完整篇文章后,有两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请我娓娓道来。
第一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一小章,其中“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公平地讲,史铁生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人,甚至有些可悲。从他的文字里看,他本是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少年,却不幸在最狂妄的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残废了双腿。命运好像给他开了个玩笑,把他硬生生的从高处拽下来,再给他重重一击。这时的史铁生是崩溃的,绝望的,甚至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于是,他每天在地坛里漫无目的地“走”,“走”那些他“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路,想生生死死这种真实存在却又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想怎么去死。可令人惊叹的是,他想通了,想通了自己的不幸,想通了生死,想通了人该怎么活着并为此努力。我深深触动和感叹于他的坚强和与命运斗争的勇气。
第二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二小章,讲述的是史铁生与他母亲的点滴往事。这一章,史铁生用真诚,朴实的文字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与怀念,感人肺腑。年轻狂妄的史铁生怎么受得了失去双腿这样沉痛的打击,只能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与悲愤之中,却忘了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母亲的悲痛从不轻易表现出来,因为她还需要安慰她的儿子,抚慰她的儿子尚未成熟的饱受伤痛的心灵。母亲常在等待与看望之间徘徊,纠结,她变得卑微,变得小心翼翼。虽然史特生后来理解了母亲的为难,可时期已晚,母亲已与世长辞。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又是一个儿子对他的母亲多么真切的自责与怀念。
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感悟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也许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的我还无法完全领悟和理解史铁生所要传递的情感,却真真切切地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精神。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人,是走出来的,从远古走来,从种群走来,从心灵走出来。如果一个人仅为光辉而斗,不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拥有多么强壮的体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敢于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留给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考虑到死的时候,不妨想想活着,况且活到了一定时期的我们,竟要半途而废去选择死。对于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或精打细算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愚昧都做亏本生意。
那么,选择死,是否就意味这个人愚昧呢?无可置疑,是的。火团中的蚂蚁,它们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里挣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个蚂蚁团,它们为了什么,或者它们有过别的想法,但不说别的,就说这些,它们从作出决定时起,便预示着它们的结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说它轻生,这有可能吗?那是它们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壮举!所以说,无论你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还有被无形的东西压着的时候,请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个身躯因你没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隐藏,你会不会太残忍了些?只要心跳还在,一切都不会完剧。
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活着,那就要无怨无悔地活着,用一种正视的眼光看待未来漫漫长路,当你发现你舍不得这种“活着”时,一扇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