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
认不认识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与他同时代,而是站在当时理解的角度上,借着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读传记,就好似看一场别人的人生之戏,我们身处戏外,所有的激烈斗争或是寂寥悲怆都变得平淡而娓娓道来,最后不免要与自身联系起来。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做得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先生的命运如海燕,仕途生涯惊心动魄,而且他的福祸基本上与王安石紧密相连。林语堂先生说:“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无可避免的发展。”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用诗歌来表达民间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爱用自由一发不可收拾的文风来写,即使知道这诗篇会达京师,也毫不在乎。那时候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开这敏感的话题,苏东坡却不顾后果,他嫉恶如仇,遇到邪恶,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审讯后,折腾了好久,终于出狱了,当晚却又不可救药地写了两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诗,我想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变,只有自身没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尝人生百味。正如杨绛先生说:“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地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古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如现代,只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这些未涉世的少年领略它的隽永睿智的内涵。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2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托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碑,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做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味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3
以前学过也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自己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真正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事迹,也才明白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政治家,一个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家……可以加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了,一个人要完成在一个领域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如果要成为此领域的大家,更需所谓的天赋。所以更加佩服苏轼,他在太多领域有自己的独特成就。
“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回顾苏轼一生,真的如同戏剧,这出戏将他的一生演得跌宕起伏,在旁人观看时会为之揪心,为之叹息。以前听说过真正好的文人是不会在官场上做得如鱼得水,平步青云的。就如李白,杜甫等,苏东坡也不例外,官位做到达礼部尚书,最低是却被贬至海南。他可谓一生足遍中国,但却不是自发兴致而起,多是受别人的命令所驱使。“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争,小人则为权利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这样见解深刻的一句话也映衬出苏轼这位正人君子在仕途的坎坷之路,他始终以自己赤忱的爱国爱民之心对待公务,但又是个直肠子,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政敌或是__佞小人都不吐不快,直言无忌,因此树敌甚多,造成他人生挫折失意的两大人物,王安石和章惇,都为新党首要领头之人。
王安石,也是在这本书中让我重新改观的一个人。高中历史专门有一章节介绍王安石变法,歌颂其变法的历史伟大性,虽然遭受失败,但仍给百姓以及后世产生深刻影响。反正就是说王安石变法好啊好。但在这本专门讲苏轼的传记中,却详细叙述了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所造成的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原来王安石并非只是自己以前从课本里所了解的那个十全十美的文人政客,原来他是一个拗相公,原来他也使司马光,范仲淹,苏东坡等人才遭受惩处,他的变法并不是历史课本所讲那么无与伦比,但也不可否认其历史价值还是很高的。
苏轼的性格是可爱的,在我看来。听过一句话,一个时常快乐的人,总是拥有短暂的记忆和开朗的笑容。虽然在官场历经风雨,无数次遭受小人陷害,但苏轼可以说没有恨过任何一人,充其量只是讨厌某人。这种达观的个性是他独有的,试问一个历经人生风浪的人怎不可能没有对陷害自己的人产生一丝恨意,但苏轼做到了。他因与王安石政治意见不合而被贬数次,但却可以在王安石落败之后与其把酒话桑麻,重新商讨政事。他也能在任何时候无论身处何处,都做到悠闲自得。最使我揪心的是他的数次辗转搬迁,无论是黄州,杭州,亦或是儋州,他每次被贬后都想真真正正自己种田置舍,远离宦海,但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注定苏轼的人生是不会平静如水的,唉,不经历那些大风大浪还会有苏轼这样传奇的一生吗。虽然事业失意,但他却会巧妙地将失意变为动力,这体现在他做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勇于尝试,体会平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景,美食和乐趣。他可以把平常的猪肉做成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自己酿造自己所感兴趣的美酒,也对修炼瑜伽术和炼丹术充满了兴趣,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在绘画方面,创造文人画并且造诣颇深。无论职位高低,东坡始终为民生鞠躬尽瘁,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严禁杀婴,代表性的当属建造了西湖苏堤。
苏轼的一生与四名女子有着联系,初恋堂妹,书中没有说清为何苏轼一生都对其恋恋不忘,爱之深沉,所以我理解起来总是觉得奇奇怪怪,两人就算青梅竹马,感情也不至于深沉到苏轼听闻其去世就有如肝肠寸断,寝食难安。他的两位夫人都是秀外慧中,勤俭持家。虽然第一位夫人王弗去世很早,但从丈夫为她写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总之,苏轼的一生是传奇的,他载歌载舞,笑看忧患,他虽逝世千年,但他留给后世的种种,那是万古不朽的。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4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5
我在前天刚读完由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直,豪放,有问题敢于指出的人。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坎坷的一生和苏东坡一生所经历的有记录的事情。
他的性格:他为人刚正不阿,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挠,他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比如,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万马齐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直的人敢于发表言论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反对新政,反对王安石的话。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积极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危害,青苗贷款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优美,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谈论我了。”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的文章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真实是最重要的,敢于发表自己正确的言论也是很重要的。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化,他几乎一生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发表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分别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十分的真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苏东坡内心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悲伤。
最后,他的思想层次。我觉得他的思想层次是很高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之陋而悲伤,他看中的是居住环境周围的氛围,周围的雅。比如,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因为他也是一位爱饮酒作诗的人。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简陋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详尽。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生活的思想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绘声绘色,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学生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