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读后感1000字

| 志全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国史读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史读后感1000字1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其次,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进一步遭到损害。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文治政府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书中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态,而且能回应西方文化挑战,争取光辉的前途。

《国史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化、民族与历史三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展开和演进,研究历史的目的不但要厘清历史事实,更重要的要弄清事实后面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进而形成既有别于新考据学派,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型历史观,成为二十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派的代表。同时,强调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出发,对新考据学派所持的史学观进行了批评,集中彰显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这对抗战期间以史为鉴,从民族的记忆中找回自尊和自信,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沉睡的国魂,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作为一部章节体兼顾纲目体的通史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著作只重---制度的纲目体例,全方位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全貌,鲜活了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真相,这种全新的著史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钱先生以史学为路标拓展新儒家思想,既突出儒学精髓,又接扬春秋传统,与以哲学思想为路径的现代新儒家交相辉映,建立了一柱擎天的新儒家史学。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从历史汲取经验和智慧。

国史读后感1000字2

列宁说过,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其实这句话是近几年才如红得如此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在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提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定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之前,这句话就像被历史的浪涛席卷之后深深陷于海底。

如今既有国家领导人此番提出,所有的重视也是意料之中。又不免联想到今年暑假上映的一部真实纪录片《二十二》,导演并没有用过多文饰把电影弄得矫揉造作,只是普通的镜头,讲述普通的生活,却仍然让人体味到最最深处的压抑和痛苦,那些感觉是无论多少特效和演技都做不到的。如今那些老人从二十二锐减到八位,历史会无情地删减被人们遗忘的细节褶皱。即使,慰安妇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名称。

由《二十二》又联想到至今票房五十亿的《战狼2》又是如何一种铁血男儿赤子之心。

战争,加和平,等于历史。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的遗世之作,语言略有些艰涩,因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白话水平也并未非常之高,买了之后发现是竖排的繁体,很不好读,至此在历史的海洋中苦苦挣扎,却收益颇多。因为历史很繁杂,所以先生也并未一一细言,只是大概顺着时间的骨节娓娓谈来,不愧为大纲,先生连名字都取得十分讲究。而且内容也以史为证,经常会结合地图一起分析,有是还会结合西方史学仔细剖析,最终产生自己的史学观。

其实内容我们都已学过,但是还有很多被历史书遗漏的细节,在阅读的时候也有长见识。大纲的作用只是提纲挈领,可加之先生的感悟理解分析,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对于国史也总体有了概念。

但是先生写这篇上下两册的大纲的目的在于,想让后世明历史,知历史,不遗忘然后做到不背叛,全书字里行间慢慢洋溢着先生的爱国忠心。身为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再把相距至今近百年的书捧在手心日夜琢磨,那种穿透历史的质感,源于文字和热情。

钱穆是一代文学大师,顺藤摸瓜想到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又是一部旷世之作,因为是记录民国大师,所以有相当于一部细化程度极高的历史书,其所言所说皆与大纲不同,但其亦不是稗官野史,书中出现的每一句话都有史料可考,但是或许是因为此书写的过细,导致很多小地方会出现分歧,不过岳南先生也会很细致地在书页后标注,并且附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时候可以推翻一方的看法,毕竟历史也容不得偏颇。

毕竟历史,铁证如山。

我为何提到《南渡北归》,是因为岳南先生如何也是与我们同一年代的人,他对于历史的彻悟,以及用笔杆记录所思所想,他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不必钱穆先生轻。

他们都是历史的记录者。

如此呕心沥血泣字成史歌,只是为了三个字,不遗忘。

不遗忘,又是为了什么?

不背叛。

国史读后感1000字3

这本《国史十六讲》就如一本简明历史词典,将中华的历史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断断续续的看完,看完之后不觉大呼过瘾!

它例数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数的出名字的重大时代、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评述,篇幅虽不长,却将一段段历史的真相展露在我们眼前。

看着这些历史片段,不禁感叹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事实上,我们这片土地曾被无数次的占领,我们的民族曾被多次的奴役。但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纷乱的五胡时期,还是最终建立霸业的元代和清代,这些外来的新民族都已成为了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一员,并在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是什么让这么多有着不同信仰、迥异习惯的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呢?

首先,是对于不同民族的平等开放的态度。

自盛唐时代起,中国就以豁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从胡床,胡服的盛行到胡舞等文化的引入和融合,这不仅仅表现于外来商品的交易,更重要的是开始将外来文化吸纳入本国文化中。曾看到有专家介绍说,盛世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接纳外来文化,深层的原因是对本国固有文化的信心。从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的眼中回看,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因为众多的外来文化而消失,反而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的完善、更加的丰富多彩。

其次,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

这一点上,我尤为为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成语丰富多彩: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如: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又如: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国史读后感1000字4

《国史十六讲》,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成语无与伦比: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如:唐·韩愈《论佛骨表》:“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又如: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魏巍《东方·归来》

成语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如: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又如: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

国史读后感1000字5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成语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如: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又如: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是源远流长,影响仍然是相当深广的。——秦牧《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

成语繁荣昌盛: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如: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又如:中国现在越来越繁荣昌盛了。


国史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1000字5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优秀范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5篇

《史记》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爱国书籍读后感1000字5篇

爱国书籍读后感1000字红岩5篇

国学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5篇

关于史记的书籍读后感1000字5篇

64427